第二届“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社会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 2015-11-30
11月21至22日,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二届“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社会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德国、英国、波兰、比利时、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越南以及中国的11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本次会议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被与会专家认为是一次具有问题的前沿性与理论的创新性、高层次、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
会议搭建了中外学者共商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社会主义大计的学术交流平台。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喻立平同志代表湖北省委高度肯定了本次会议的重要性,认为武汉大学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涌现出了一大批以李达老校长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的领军人才,相信此次学术研讨会对于将理论自信转化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具有重要意义。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骆郁廷教授在代表学校致开幕词中指出,本次会议最重大的意义就在于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以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同时通过这次国际学术论坛,既能够搭建中外学者相互交流平台,推动全球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武汉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提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佘双好院长在致辞中回顾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光辉历史,认为本次会议主题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理论的探求,也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关切,并介绍了2013年首届“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社会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以来学院建设取得的成绩。
会议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立足时代前沿,将学术性与现实性统一起来。大会分别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思潮与运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三个主题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研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专家、德国埃克?考普夫教授充分肯定了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认为没有恩格斯就没有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他认为,要在地球上构建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使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知识;并认为当今中国包括“一带一路”的诸多政策其实是用实践的方式来“书写”马克思著作《资本论》的续篇即“国家、外贸、世界市场”三部分,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充满信心。日本竹永进教授阐述了MEGA?第二部分的出版完成情况、问题及其解决路径,特别指出新出版的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为我们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能性。武汉大学颜鹏飞教授指出,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提出了“经济学提纲”(八条),其重要性不亚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值得深入研究。武汉大学石云霞教授阐明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共同体思想,强调了这一思想对于当今我们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央编译局研究员杨金海认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应当从世界潮流高度和国际比较视角分析我国现行制度的优势、特点和未来,中国制度的比较优势已愈益凸显,即高效、稳定、和谐、和平;其特点也日益鲜明,即理论先行、上下联动、刚柔相济、增量改革、人民主体,根本特点是有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教授指出,求真务实的分析思维、矛盾分析思维、整体分析思维、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是中国共产党正确的社会主义观的方法论精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的重要思想前提。波兰共产党人联盟原主席、维克多教授认为中国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建设,已经找到了特有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独特方法,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其关键,正是这一点保证了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足进步,同时也为全体人类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美国《资本主义、自然与社会主义》主编毛罗博士从新的视角阐释了生态文明与生态社会主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比利时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乔?科特尼尔教授表达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看法。越南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范文德教授和哲学研究所所长阮才东教授介绍了越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展示了越南在近三十年革新过程中探索越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的成就与待改进之处。武汉大学杨乐强教授认为,科学化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核心,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体现了科学化的维度,同时也存在着缺陷。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杰里?格鲁特教授论述了统一战线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贡献。武汉大学宋俭教授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核心理念和推进路径进行了探讨。武汉大学陈曙光教授就“中国话语”与“话语中国”这一重要话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中国话语本质上是中国道路的理论表达、中国经验的理论提升、中国理论的话语呈现,能够将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才是有力量的“中国话语”;构建“话语中国”,要旨在于对“中国性”的揭示和对“西方性”的祛魔,开启用中国话语塑造“中国形象”的新时代。
本次会议代表来源广泛,倡导学术民主,青年学者崭露头角。会议得到了来自国内外学者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110余位参会代表中,来自美国、英国等8个国家的国外学者9人;来自中央编译局、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36所高校、党校、干部管理学院以及《人民日报》、《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思想理论教育》、《江汉论坛》、《学术界》、《观察与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武汉大学学报》、《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论丛》9家学术期刊编辑部的国内学者和代表110人。参会学者中,既有若干年届70的老一代学者,也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年学者,更有为数众多的70后、80后青年学者,大会还特别安排了学院5位青年学者对各个阶段的发言进行回应与分享。本次会议充分发扬学术民主精神,总共75人次在会议的主题报告、大会发言、分论坛发言、分论坛总结发言、闭幕式总结发言等正式场合相继陈述自己的观点,发言人数占参会总人数的60%。
本次会议对于我们深度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准确把握当代世纪社会主义思潮与运动以及深入研究和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会议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还延伸到以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会议期间及会议结束后,马克思主义学院还与越南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在加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深化了合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