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气候系统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 2015-11-27
11月25-27日,由中国气象学会、世界气象组织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中国委员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举办的“全国气候系统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开。会议交流了我国气候系统研究领域的优秀科研成果,研讨了气候系统研究战略、国家大型科研计划研究进展以及该领域的热点科学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李崇银、符淙斌、吕达仁、王会军,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祥德,兰州大学副校长陈发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人禾,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大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地球科学五处处长张朝林,南京大学副校长谈哲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领导李廉水、管兆勇、牛生杰、周伟灿、江志红、闵锦忠、刘宣飞等出席。44名特邀专家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相关研究人员,南信大师生代表参加会议。
王会军院士在开幕致辞中介绍,气候系统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一直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至今仍是热点研究领域,气候系统观测、气候系统变化过程和机理、地球系统数值模拟、气候服务以及气候变化等长期以来都很受关注。他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进一步呼吁和加强学术界对气候系统研究的重视,也希望全国大气科学界、地球科学界的研究人员和相关学科的师生更广泛深入地进行学术研讨,以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我国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李廉水表示,自2006年以来南信大始终坚持“一个方针、一个核心、一个路径”,即坚持“开放发展、联合发展”的发展方针,坚持以师资队伍质量的提升为核心,坚持国际化发展路径;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三化”战略:“从博士化起步、从国际化突破、从精英化站稳学术舞台”。李廉水表示,希望该校师生把握和珍惜此次研讨会的机会,提升科研素养和学术水平。
研讨会为期3天,共开展37场学术报告。会议期间,王会军院士作题为《我国霾污染及气候变化的影响》的报告,符淙斌院士作题为《面对气候系统科学的新转变》的报告,徐祥德院士作题为《青藏高原影响与灾害天气时空分布特征探讨》的报告,吕达仁院士作题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中科院先导专项进展介绍及启发》的报告,李崇银院士作题为《气候系统及其变化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张朝林作题为《中国近30年大气科学基金与气候基础研究的发展》的报告。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已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各国政要和普通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上实施了包含WCRP等在内的一系列大型国际研究计划,并针对气候系统变化事实、机制、归因、影响和适应等问题开展研究,以提升人类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科学认知,从而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增强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能力。我国对气候系统变化的研究高度重视,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启动实施了一批大型研究计划和项目,取得了大量成果。
会议还交流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起组建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近年来的建设和研究进展。中心成立以来,围绕重大任务,协同开展创新研究,新增国家级项目255项;以中心名义发表署名论文694篇,其中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86篇。该中心与耶鲁大学合作,在土地利用变化气候效应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在BAMS、Global Change Biology和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被Environmental Research Web关注并报道;“东亚气候模拟与预测”团队关于我国秋季干旱的研究成果被Nature Climate Change报道,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