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江苏智能车间、智能工厂要这样“炼成”
- 来源:微信公众号
- 2015-11-27
江苏省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江苏要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向数字化、智能化提升,建设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这既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内容,又能从本质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产品竞争力,增加有效供给能力,扩大市场需求,推动江苏经济迈上新台阶。
从产业规律看,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模式,正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从生产方式看,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技术将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从生产模式看,柔性化、网络化、个性化生产将成为制造模式新趋势;从生产组织看,全球化、服务化、平台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方式。我省产业发展也要顺应这一趋势,以智能制造创新发展为切入点,加快推进企业制造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为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奠定坚实基础。
从供给要求看,当前,内需不振和外需疲弱相互叠加,总体上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部分产品市场需求不旺、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我国消费率为51.2%、江苏为47.7%,全球平均水平为70%,发达国家高达80%以上,扩大消费的潜力巨大,附加值高、功能齐全、性价比高的产品供不应求。今年“双11”,天猫成交金额高达912亿元,采购了全球232个国家和地区的产品,3000万中国消费者购买了进口产品。充分说明市场过剩是相对的,产品质量、性能、品牌竞争力才是关键。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除了研发、设计等因素以外,还取决于制造产品的装备水平,而且研发、设计理念能否体现关键也在于装备水平的高低,企业制造装备升级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
从基础动力看,制造业是江苏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2014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15万亿元,自2010年以来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占全国工业11%,约占全球2.3%。江苏坚实的产业基础为企业装备升级提供了条件。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和工业大省,江苏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正在加快向智能化阶段迈进。江苏企业无论是规模实力、还是生产装备、技术水平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经初步具备实现装备数控化、智能化、网络化升级的能力。同时,产品市场竞争的压力正在被内化为企业装备升级的动力。2014年以来,我省固定资产投资进入增长低谷期,由“十一五”年均增长21.5%、“十二五”前四年年均增长17.7%,降到2014年的15.5%,进而降到今年1—10月的10.4%。由于市场需求不振、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环境约束,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意愿明显减弱。正是这个时候恰恰是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投资改造制造装备的有利时机。同时,国际经济形势低迷,进口先进装备成本相对较低。在上述背景下,企业瞄准数控化、智能化、网络化对制造装备进行升级,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为下一轮的大发展奠定基础,非常必要,也切实可行。
从企业实践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江苏很多企业先人一步、快人一拍,实现了装备的数控化、智能化、网络化,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占领了更多市场,成为所在行业的领头羊,做到了既大且强,此类成功范例很多。最近对省内1000余家制造企业问卷调查显示,企业普遍采用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大部分企业购置配备了智能化制造装备,企业智能管理水平具备一定基础,车间已具备“智能车间”的雏形,部分企业具有主动转型并提高智能制造水平的积极意愿。
2明确企业制造设备升级的目标和内容
按企业规模分,规模以上企业应着眼于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形成集成创新优势实施装备升级。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要充分发挥规模和技术优势,瞄准国际最先进的数控化、智能化、网络化装备和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建设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十三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一轮制造装备数字化更新换代和改造提升,实现关键工序核心制造装备数控化率达100%。小微企业应着眼于加快提升规模质效、形成“专精特新”竞争优势实施装备升级。初创的小微企业应坚持差异化竞争战略,积极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设智能制造生产线和智能制造单元,抢占产业链中高端环节。“十三五”期间,全省万家以上小微企业改造提升制造装备,实现“小升规”、“小升高”跨越发展。
按产业类型分,新兴产业应着眼于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形成先发优势实施装备升级。新兴产业企业应抢抓同步发展机遇,瞄准产业发展前沿,在积极购买世界最先进制造装备的同时,加大研发投入,集中资源自主研发,提高重大智能装备研制水平,自主研制高精度复合型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专用智能设备和智能仪器仪表,力争在技术标准上取得突破。“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兴产业领域新增1000个首台套重大装备。传统产业应着眼于转型升级、形成效能优势实施装备升级。传统产业企业主要围绕降低制造成本、减少能源资源消耗、提高产品可靠性、促进产品提档升级,采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嵌入式系统、工业大数据处理等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现有装备水平,引进先进适用装备,淘汰落后老旧设备,扩大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十三五”末,全省传统产业领域设备投资占比超过70%。
按升级方向分,装备数控化要以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为基础,坚持“数控化工艺+智能传感器+专用数控系统”技术路线,开发一批数控化装备产品,提升装备整体使役性能。重点在结构设计、数字控制、伺服驱动和个性化工艺等方面,开展专用数控系统及其驱动技术研发、面向行业的数控装备工艺技术研究与开发,建立数控机械装备创新设计技术与共性技术开发平台。装备智能化要以汽车、电子、工程机械、数控加工、食品、医药等领域为重点,研制开发一批满足行业需要的专用机器人;组织开展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提高重大智能装备研制水平;积极应用行业专用软件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加大智能装备投入力度,加快推进研发设计可视化、生产制造智能化、生产组织网络化、产品服务个性化。装备网络化要在企业的关键零部件、单元设备制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制造环节加快互联网化转型,促进企业生产执行系统等管控软件的普及推广,建立面向智能制造装备与工业互联网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3推进企业制造装备升级的重点工作
一是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抓创新引领,夯实技术装备基础,打造一批面向智能制造的研发机构,围绕制约智能制造装备水平提升的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加强薄弱环节攻关,努力突破瓶颈制约,力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高智能制造整体方案解决能力,培育一批智能制造设备提供商、软件服务商、系统集成商,增强智能制造服务水平,突破依赖进口的局面。
二是实施智能制造项目建设。以智能车间建设为重点,围绕推广应用智能制造单元——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实施设计生产联动协同、产品信息追溯、环境和资源能源消耗监控,着力打造“设备互联、数据互换、过程互动、产业互融”的智能制造新模式。
三是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推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大数据在工业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市场服务环节的创新应用,拓展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增值服务。如:以机械产品、家居用品等为试点,采用具有丰富设计知识库、模拟仿真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设计系统,提升设计质量和研发成功率;在家电、信息终端等产品领域,加强设计与生产协同,建立及时响应、持续改进、全流程创新的产品研发体系,缩短研发设计周期;突出纺织、服装、鞋帽等消费品,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的定制需求,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和零库存,有效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四是促进信息技术渗透应用。推动企业CAD(计算机辅助设计)、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和MES(制造执行系统)等集成创新应用,形成一批面向冶金、化工、机械、电子、建材等行业智能化生产管控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如:建设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平台,鼓励钢铁、石化、建材、有色金属等行业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中心,加强对能源购入储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使用回收等环节的动态监控,提升企业能源管理水平;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加快民爆、煤炭等特种行业安全智能化改造,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动态监控系统,增强突发事件响应能力,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4多措并举助推企业制造装备升级
一是制订实施计划。省、市、县三级都要编制企业制造装备升级五年计划,并制定年度重点升级计划,分年度、分行业扎实推进,努力形成滚动发展的良性格局,力争“十三五”期间所有企业升级一遍。
二是实施重点工程。在继续实施好100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和100项重点技改项目“双百工程”、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项目的同时,发布企业制造装备升级指导目录,启动实施一批重大装备升级工程,加大对制造装备升级的专项支持,鼓励引导企业大规模、高起点开展装备改造升级。
三是鼓励首台套应用。开展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智能仪表等重大智能装备首台套示范项目,支持装备研发、生产企业与航天、航空、汽车、造船、电力、能源、军工等领域的重点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搭建江苏智能装备推广应用“标杆工程”。
四是强化政策支持。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鼓励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认真执行国家增值税转型、进口设备减免关税、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适度扩大先进技术装备进口等具体政策,整合各级各类专项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聚焦制造装备数控化、智能化、网络化升级,全面提升制造装备水平。
五是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对企业装备升级的宏观指导,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加快改革创新,认真梳理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规范项目核准和备案行为,着力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积极探索完善链式审批、打包审批模式,进一步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尤其要加大对“零增地”技改项目的扶持力度,形成有利于企业制造装备升级的政策环境。
1实施企业制造设备升级计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产业规律看,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模式,正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从生产方式看,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技术将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从生产模式看,柔性化、网络化、个性化生产将成为制造模式新趋势;从生产组织看,全球化、服务化、平台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方式。我省产业发展也要顺应这一趋势,以智能制造创新发展为切入点,加快推进企业制造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为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奠定坚实基础。
从供给要求看,当前,内需不振和外需疲弱相互叠加,总体上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部分产品市场需求不旺、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我国消费率为51.2%、江苏为47.7%,全球平均水平为70%,发达国家高达80%以上,扩大消费的潜力巨大,附加值高、功能齐全、性价比高的产品供不应求。今年“双11”,天猫成交金额高达912亿元,采购了全球232个国家和地区的产品,3000万中国消费者购买了进口产品。充分说明市场过剩是相对的,产品质量、性能、品牌竞争力才是关键。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除了研发、设计等因素以外,还取决于制造产品的装备水平,而且研发、设计理念能否体现关键也在于装备水平的高低,企业制造装备升级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
从基础动力看,制造业是江苏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2014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15万亿元,自2010年以来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占全国工业11%,约占全球2.3%。江苏坚实的产业基础为企业装备升级提供了条件。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和工业大省,江苏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正在加快向智能化阶段迈进。江苏企业无论是规模实力、还是生产装备、技术水平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经初步具备实现装备数控化、智能化、网络化升级的能力。同时,产品市场竞争的压力正在被内化为企业装备升级的动力。2014年以来,我省固定资产投资进入增长低谷期,由“十一五”年均增长21.5%、“十二五”前四年年均增长17.7%,降到2014年的15.5%,进而降到今年1—10月的10.4%。由于市场需求不振、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环境约束,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意愿明显减弱。正是这个时候恰恰是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投资改造制造装备的有利时机。同时,国际经济形势低迷,进口先进装备成本相对较低。在上述背景下,企业瞄准数控化、智能化、网络化对制造装备进行升级,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为下一轮的大发展奠定基础,非常必要,也切实可行。
从企业实践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江苏很多企业先人一步、快人一拍,实现了装备的数控化、智能化、网络化,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占领了更多市场,成为所在行业的领头羊,做到了既大且强,此类成功范例很多。最近对省内1000余家制造企业问卷调查显示,企业普遍采用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大部分企业购置配备了智能化制造装备,企业智能管理水平具备一定基础,车间已具备“智能车间”的雏形,部分企业具有主动转型并提高智能制造水平的积极意愿。
2明确企业制造设备升级的目标和内容
总体目标:“十三五”期间,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势,围绕数控化、智能化、网络化,实施全省企业制造装备数字化更新换代和改造提升,实现“数控一代”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推动企业应用智能制造装备,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实现智能生产,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操作上,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和不同类型的产业,以及数控化、智能化、网络化具体升级方向,全面实现企业制造装备升级。
按企业规模分,规模以上企业应着眼于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形成集成创新优势实施装备升级。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要充分发挥规模和技术优势,瞄准国际最先进的数控化、智能化、网络化装备和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建设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十三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一轮制造装备数字化更新换代和改造提升,实现关键工序核心制造装备数控化率达100%。小微企业应着眼于加快提升规模质效、形成“专精特新”竞争优势实施装备升级。初创的小微企业应坚持差异化竞争战略,积极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设智能制造生产线和智能制造单元,抢占产业链中高端环节。“十三五”期间,全省万家以上小微企业改造提升制造装备,实现“小升规”、“小升高”跨越发展。
按产业类型分,新兴产业应着眼于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形成先发优势实施装备升级。新兴产业企业应抢抓同步发展机遇,瞄准产业发展前沿,在积极购买世界最先进制造装备的同时,加大研发投入,集中资源自主研发,提高重大智能装备研制水平,自主研制高精度复合型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专用智能设备和智能仪器仪表,力争在技术标准上取得突破。“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兴产业领域新增1000个首台套重大装备。传统产业应着眼于转型升级、形成效能优势实施装备升级。传统产业企业主要围绕降低制造成本、减少能源资源消耗、提高产品可靠性、促进产品提档升级,采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嵌入式系统、工业大数据处理等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现有装备水平,引进先进适用装备,淘汰落后老旧设备,扩大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十三五”末,全省传统产业领域设备投资占比超过70%。
按升级方向分,装备数控化要以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为基础,坚持“数控化工艺+智能传感器+专用数控系统”技术路线,开发一批数控化装备产品,提升装备整体使役性能。重点在结构设计、数字控制、伺服驱动和个性化工艺等方面,开展专用数控系统及其驱动技术研发、面向行业的数控装备工艺技术研究与开发,建立数控机械装备创新设计技术与共性技术开发平台。装备智能化要以汽车、电子、工程机械、数控加工、食品、医药等领域为重点,研制开发一批满足行业需要的专用机器人;组织开展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提高重大智能装备研制水平;积极应用行业专用软件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加大智能装备投入力度,加快推进研发设计可视化、生产制造智能化、生产组织网络化、产品服务个性化。装备网络化要在企业的关键零部件、单元设备制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制造环节加快互联网化转型,促进企业生产执行系统等管控软件的普及推广,建立面向智能制造装备与工业互联网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3推进企业制造装备升级的重点工作
突出制造装备数字化换代、生产车间智能化升级、企业互联网化发展,实现制造装备改造升级。
一是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抓创新引领,夯实技术装备基础,打造一批面向智能制造的研发机构,围绕制约智能制造装备水平提升的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加强薄弱环节攻关,努力突破瓶颈制约,力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高智能制造整体方案解决能力,培育一批智能制造设备提供商、软件服务商、系统集成商,增强智能制造服务水平,突破依赖进口的局面。
二是实施智能制造项目建设。以智能车间建设为重点,围绕推广应用智能制造单元——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实施设计生产联动协同、产品信息追溯、环境和资源能源消耗监控,着力打造“设备互联、数据互换、过程互动、产业互融”的智能制造新模式。
三是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推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大数据在工业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市场服务环节的创新应用,拓展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增值服务。如:以机械产品、家居用品等为试点,采用具有丰富设计知识库、模拟仿真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设计系统,提升设计质量和研发成功率;在家电、信息终端等产品领域,加强设计与生产协同,建立及时响应、持续改进、全流程创新的产品研发体系,缩短研发设计周期;突出纺织、服装、鞋帽等消费品,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的定制需求,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和零库存,有效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四是促进信息技术渗透应用。推动企业CAD(计算机辅助设计)、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和MES(制造执行系统)等集成创新应用,形成一批面向冶金、化工、机械、电子、建材等行业智能化生产管控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如:建设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平台,鼓励钢铁、石化、建材、有色金属等行业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中心,加强对能源购入储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使用回收等环节的动态监控,提升企业能源管理水平;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加快民爆、煤炭等特种行业安全智能化改造,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动态监控系统,增强突发事件响应能力,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4多措并举助推企业制造装备升级
推动企业制造装备升级,既要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注重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发挥规划、财税、信贷等政策环境对推动装备升级的作用,形成市场拉动、企业主动、政府推动的整体合力。
一是制订实施计划。省、市、县三级都要编制企业制造装备升级五年计划,并制定年度重点升级计划,分年度、分行业扎实推进,努力形成滚动发展的良性格局,力争“十三五”期间所有企业升级一遍。
二是实施重点工程。在继续实施好100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和100项重点技改项目“双百工程”、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项目的同时,发布企业制造装备升级指导目录,启动实施一批重大装备升级工程,加大对制造装备升级的专项支持,鼓励引导企业大规模、高起点开展装备改造升级。
三是鼓励首台套应用。开展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智能仪表等重大智能装备首台套示范项目,支持装备研发、生产企业与航天、航空、汽车、造船、电力、能源、军工等领域的重点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搭建江苏智能装备推广应用“标杆工程”。
四是强化政策支持。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鼓励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认真执行国家增值税转型、进口设备减免关税、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适度扩大先进技术装备进口等具体政策,整合各级各类专项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聚焦制造装备数控化、智能化、网络化升级,全面提升制造装备水平。
五是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对企业装备升级的宏观指导,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加快改革创新,认真梳理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规范项目核准和备案行为,着力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积极探索完善链式审批、打包审批模式,进一步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尤其要加大对“零增地”技改项目的扶持力度,形成有利于企业制造装备升级的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