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回流期”适逢“十三五” 海归创新报国有激情更有机遇
- 来源:中国青年网作者:李正穹
- 2015-11-23
回忆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往事,再对比今日中国,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之一,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北京中关村专家联谊会理事长夏颖奇坦言,当年的他完全想象不到,30多年后的中国会是现在这样的繁荣景象。
1978年是改革开放的开始,也是中国留学热潮的起点。在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成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今年5月举行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则强调,留学人员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2015中国海归发展报告》,从1978年到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累计已达351.84万人次,留学回国累计总人数已达180.96万人次,占出国留学累计总人数的51.4%。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发展机会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就业创业。自2012年起,海归人数出现井喷式拉长,2011年的回国人数是18.62万,2012年增加到 27.29万,2013年再增长到35.35万,预计2015年将突破50万,我国正逐渐进入“智力回流期”。
面对“十三五”的新一轮建设,面对国家对创新发展理念的呼唤,身处“智力回流期”的海归们可以说早已做好准备。
在日前由欧美同学会、中央统战部信息中心联合举办的“海归畅谈五中全会座谈会”上,夏颖奇表示:“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创新发展的概念牢牢站在首位。在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里,留学人员中西合璧,他们了解中国也了解国外,是高端创新的主力。”
在夏颖奇看来,目前中国最需要的创新正是高端创新,这需要高端人才,通过留学他国,这些高端人才在回国之后将提升国家高端创新的能力,真正解决诸如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等方面的创新需求,“只有这样,我们的创新才能解决国际竞争力问题,才能解决中国高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问题。”
这样的预测确有数据支持。《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表明,数以万计的海归人员不仅直接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更增强了新一轮创业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同为研究生毕业,海归群体在毕业三年后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同届国内读研毕业生;海归群体进行创业的领域集中在高新技术密集型工业,其中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生物和新医药等高端创新行业。
除了带回国外先进技术、理念,海归自身还蕴含着机制体制创新的动力,这也使得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引起海归心中最大共鸣和期待。
欧美同学会理事、北京尚公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兴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归的特点之一是务实,将创新与务实相结合,将“十三五”规划的各项目标、改革措施落到实处,是海归回报祖国的最佳途径。
“从法治领域来说,近年来,国家在法治建设、改革方面有许多举措。对于在国外学习过、了解中国和别国法治的海归来说,持续进行分国别的法律研究,服务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是对开放政策的支持,更是一种创新。”刘兴燕说。
“创新是中国继续走向繁荣和发展的法宝和武器。”欧美同学会秘书长张学军告诉记者,为最大程度服务海归群体创新创业,欧美同学会已在多个城市创立“海归创业学院”,先后举办多期“创业大讲堂”,邀请创业成功的海归代表向海归青年谈感想、提建议,并通过引荐创投平台,为正在创业的海归提供资源对接。
欧美同学会所做的,是长久以来国家鼓励和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举措的典型代表。据了解,为给留学人员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国家从1994年起在全国各地实施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的计划,科技部火炬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已建成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260家。
“作为海归成员,1994年从瑞士回国至今的21年里,我从未对回国的决定感到后悔。我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在“双创”精神的感召下,欧美同学会理事、北京庆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高翔的这番话,代表了海归群体的心声,“作为海归学员,我们要将个人的发展、成就、命运与祖国的发展、成就、命运相结合,不辜负这个时代给我们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