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次测量到反物质间作用力

  • 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黄辛
  • 2015-11-06
       由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研究员马余刚与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研究员唐爱洪领衔的STAR合作组的中外科学家,在位于纽约长岛布鲁克海文国立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上,首次测量到反质子—反质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今天凌晨,这项重要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这是第一个反质子—反质子作用的直接测量”“是激动人心的反质子相互作用的新结果”,几位国际审稿专家如是评价。
 
  据悉,这次对反物质间相互作用的首次定量测量,标志着开启了反物质研究的新篇章,即从定性观测到定量相互作用研究的跨越。对人们理解反物质的形成机制起到关键的作用。
 
  在通常的环境下,反物质的产额极为稀少,在此之前一直未有实验涉及反物质间相互作用力的定量测量。位于纽约长岛的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利用两束接近于光速的金核对撞,模拟了宇宙大爆炸,产生了类似宇宙大爆炸之后数微秒时刻的物质形态。这种物质是由基本粒子,即夸克、胶子组成的等离子体新物质形态,它具有大约相当于太阳中心25万倍的极端高温。然后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迅速冷却产生了大约等量的质子与反质子,这为研究反质子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极佳的机会。这种相互作用力使得核子或者反核子能够相结合成原子核或者反物质原子核,研究最简单的反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为以后研究更为复杂的反物质原子核间的相互作用提供决定性的基础。
 
  研究人员利用金原子核—金核碰撞中产生的丰富的反质子,通过反质子—反质子动量关联函数的测量,扣除了通过其他粒子衰变过来的次级反质子与其他反粒子关联的污染,精确地构建了反质子-反质子关联函数。然后研究结合量子多粒子关联理论,提取出反质子—反质子的有效力程和散射振幅这两个基本作用参数。研究表明,在实验精度内,反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与正物质并没有差别。
 
  马余刚表示,反质子—反质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存在着吸引,它们可以克服由于同号(负电荷)的反质子—反质子之间的库伦排斥而结合成反物质原子核。“这项研究成为检测正反物质对称性的又一种新的方式。”
 
  该研究对理解自然界中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提供了新的基础。我们的周围充满了普通物质,而反物质却非常稀少,这是一直以来困扰人类的一个难题。在宇宙大爆炸初期,夸克、反夸克是成对产生的,然后演化到现在,在物质空间缺失了数量上的对称性。而这项研究又指出,反物质之间的作用与正物质作用是对称的。在相互作用的层次上,反物质作用仍然满足电荷共轭—宇称—时间反演(CPT)对称性。因此,要彻底解决正反物质粒子产额不对称的这个难题,需要科学家全面地研究正反物质的产生、相互作用及其演化机制。因此,反物质的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
 
  STAR合作组是由来自12个国家的52家科研单位组成,马余刚是中国合作组召集人,中方成员单位包括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华中师大、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讯媒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