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以方法之名 赴创新之约
- 来源:讯媒
- 2021-12-16
| 本文首刊于《2021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专刊
| 作者 魏晓文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使之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随着时间的发展,创新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永恒主题,不同主体间对创新的需求和要求逐步在增强,创新已经不再是经济领域的重要概念,而是涵盖到了经济、政治、科技、生活等领域,乃至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我们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以TRIZ为代表的创新方法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十多年时间,这也是大国创新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天眼”探空、天宫飞天、墨子“传信”、高铁奔驰、北斗组网、超算“发威”……中国“赶上世界”的强国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梦想是我们对未来的期许,我们的期许,从来不能脱离时代的进程。技术的进步赋予了机械更加高可靠的性能,更加柔性的生产能力,制造出我们每天所需要的日用消费品,这使得我们沉湎于技术的魅力,探讨技术的发展和未来的前景,也赞叹设计的精妙,以及使用的灵活。然而,在冰冷的机械背后,是那些奋战在一线的热爱创新的人们,真正的技术创新来自于他们的远见卓识,他们看到了问题,他们解决了问题。那些处在普通领域的一线工程师们,放眼未来的创新思维才是我们进步的源泉。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时说: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十多年间,中国科协努力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一线创新工程师培养成为这项工作的主角。他们以国家政策引导、科协上下统筹、鼓励企业参与、推进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在企业推广“创新小组”的群众性创新组织形式,培养一大批掌握创新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一线创新工程师及其群体,推进企业科技人员立足本职岗位开展积极有效的多种技术创新实践活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最高的智力活动,是流离于意识之外的灵感。学习不是学习的理由,实践也非实践的终点,我们对于这个时代,对于创新思维的每一次淬炼,最终都只有沉潜于进步的层面才有价值。于是,我们以大赛之争,促方法之兴;以方法之名,赴创新之约。
我们以一场大赛相约,崭露工程师们思维的嬗变,朗声说出创新的伟大构想;我们与一场大赛相约,从新方法促成的新成果勾勒出社会开拓创新的自觉与能力,为企业的创新发展签一笔与时代同奋进的注脚,为工程师的辛勤努力做一次不负韶华的学识检验。
方向如影,路径随行。让我们以方法之名,赴创新之约,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