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谜团

  • 来源:科技日报作者:操秀英
  • 2020-07-15

“这确实不太像是个小学生做的项目,对小学生来说太难了,而且重点是不好玩。”曾带队参加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的王申(化名)老师看到“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全国大奖”的新闻时判断。

王申所说的项目是《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该项目不仅获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还获得了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完成人是云南省昆明市某小学六年级的陈同学。

13日,该新闻引起网络发酵,有人质疑,该同学的获奖项目与其父母的研究是否有关?14日,记者联系当事人母亲未果。

据报道,7月14日,陈同学论文的推荐方、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省科协青科中心副主任许薇回应称,省科协已经注意到相关情况,对此十分重视,已经成立调查组,对该事件进行调查。中国科协也表示高度关注此事,将根据云南省科协的调查结果做出回应。

“有望为结直肠癌的诊断和

治疗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点”

先来看看这个看起来很难的项目具体研究了啥。

 以下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项目展示中的简介:

本项目前期利用遗传学比较分析了高原家养哺乳动物和对应平原物种的基因组和转录组,发现了高原哺乳动物低氧适应受选择的关键突变基因C10orf67,并构建了C10orf67基因敲除小鼠,通过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动物模型、临床样本分析等方面对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解析。

发现C10orf67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敲低其表达可以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将细胞阻滞在G2/M期。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C10orf67可以调节结直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因此,对C10orf67在结直肠癌中的功能解析,有望为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点。

“从这个简介看,像基因组、转录组、基因敲除、临床样本分析这些概念,说实话很多高中生都一知半解,用常识判断感觉很难出自一个小学生之手。”江苏一位高中生物老师表示。

从“不了解基因”到1年多完成项目

那么陈同学是如何进行实验的呢?

实验记录本

实验记录本

官网公布的实验记录显示:2018年1月6日,吕老师带陈同学到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陈老师和杨老师商量开展参与研究工作,“陈老师和杨老师提及低氧适应研究重要性,而我想研究肿瘤,因为肿瘤太可怕,爸爸妈妈单位的小哥哥得了结直肠癌,从发现到去世仅10个月。”

随后两天,陈同学上网查阅肿瘤发病机制和相关资料。

1月9日,“老师们给了我一个基因,叫C10orf67。我上网搜了一下什么叫基因。”

1月10日,“(我)还是不太了解基因。”

1月13日,“了解PCR技术的原理,知道……概念,大概了解为何通过荧光强弱的比较就能知道哪些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

根据官网公告,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申报日期为2019年3月20日至4月20日。这意味着,作者从首次“了解基因”到报告成稿,仅用了1年多的时间。

“这位同学刚开始连基因这个概念都搞不清楚,怎么能理解基因片段和癌症的关系,还能掌握PCR的技术原理?”上述生物老师表示疑问。

“别说高中生,这个实验中的一些关键节点和流程设计连生物专业本科生都很难做到。”王申直言。

王申说,以她带队参加iGEM的经历看,陈同学或许能完全按照实验流程勉强操作这些实验步骤,但很难搞清楚其中原理。“有一年得银奖的项目,参与者是来自全国非常厉害的高中生,即便这样,他们也很难准确复述实验过程和结果,要靠像博士生导师这样级别的人给他们一点点抠,才能差不多搞下来。”

不同寻常的“陈老师”和“杨老师”

中国科协已启动调查

“当然,也许有那些天资特别聪颖的孩子,在某些方面确实有天赋。”王申谨慎表示。

但网友和媒体挖掘的陈同学实验记录中的“陈老师”和“杨老师”与其不同寻常的关系,让大家对“神童”还“造假”产生更多疑问。

实验记录中提到的陈老师全名为陈勇彬,正是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其研究方向为肿瘤发生机制、干细胞多能性维持、抗肿瘤及提高干细胞功能新药筛选等。

“杨老师“则是动物所的另一位研究员杨翠萍。据媒体报道,在 2016 年获批了一项名为「C10orf67在低氧适应及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科研项目。

“(两个项目)都属于细胞遗传学的内容,只是说孩子的研究内容相当于是他妈研究项目里的一部分内容,是一个小分支。” 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研究所杨占秋教授对媒体表示。

杨占秋认为,可能是杨研究员将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内容拿去申报奖项,以有利于将来升学。

陈同学的获奖项目与其父母的研究到底是何关系?科技日报记者14日拨打杨研究员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官网  图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官网  图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图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图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官网7月13日消息称,“经初步核查,该获奖项目学生系本所研究员之子。针对此舆情事件,研究所高度重视,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相关调查结果。”

具体会怎么调查,有哪些人来调查,结果大概什么时候公布?记者14日拨打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官网电话,工作人员表示,具体工作不是其所在这个部门组织,不是很清楚,结果出来之前不方便透露更多信息,“会争取尽快公布结果。”

“逆天”项目不止一个

王申认为,这一事件并非个例,大众在讨论事件本身的同时,更应关注到这类赛事该如何走得更好。

王申说,她之所认为这不像是个小学生做的项目,还因为“它不好玩”。“也有小学生、初中生做出非常棒的项目,他们之所以做得好,是因为自己觉得有趣,进而想去一探究竟。”王申说,当然在其研究过程中肯定少不了成人的助力,“但那是技术上的帮助,而不是想法或思路上的。”

在王申看来,这类比赛的重点应还是以激发和培养兴趣为主。“ 很多大赛的出发点是好的,学生能学到很多东西,但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实验条件、指导老师水平等,“比如iGEM,像一般的高中团队背后都有一个成年人或者一个团队在支持, 否则根本做不出来, 更有甚者,是专业人员做出来, 再教给学生照葫芦画瓢, 站在台上背多于讲。”

无独有偶,在网友们“这么牛的项目只得三等奖,一等奖得多逆天”的感慨下,有媒体查阅发现,某一等奖项目与某硕士论文里出现的数据图片一模一样,还有医学生对《甲状腺髓样癌特异性敏感标志物降钙素的ECL比率检测研究》项目提出质疑:“甲状腺髓样癌非常罕见,医学生大学未必都会接触到,一个高中生怎么会知道这个?”

某高校一位长期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老师对这些质疑有不同看法。“确如大家所说,小学生不太可能搞清楚基因和癌症的关系,不能驾驭这么大的研究框架。”他话风一转。“但是,我们要思考,青少年科技教育应侧重考查什么?”

这位老师的观点是应着重培养动手能力。“别说小学生,青少年,甚至连研究生都很难从头到尾独立,从概念到实验设计做完整个项目,在大多数实验室里,都是导师提出想法,学生来操作,因为一个新思路和想法的提出有赖大量研究的积累,所以你不能要求青少年阶段就能从概念开始,独立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来解决。”

“网上有评论说,这个项目我这个研究生都搞不出来,那可能只能说明这位研究生导师的水平没有人家小学生老师的水平高。”这位老师称,公众要理性看待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目的和侧重点。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讯媒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