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员工”不等于“外籍专家”

  • 来源:讯媒作者:文刀
  • 2019-11-16

近日,中科院“外籍人员”Mark A. Kolars在社交平台发表“不当言论”遭解雇,引发网民围观。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工作,如果只是吐槽一下领导,吐槽一下单位的工作作风,也算条好汉。可是,他偏要抛出“种族优劣论”,虽口称“not racism”,但其言论却是典型的“种族歧视”。被中科院解雇,一点也不冤。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在情况说明中用了“外籍人员”一词,文刀君观之倍感欣慰。

以前,尤其是体制内的单位,请来的老外往往被尊称一声“专家”,大多数是真专家,学问、人品都堪为人师。

中国人讲客套,有时候是“假客套”,无论明星学者,统统尊称一声“老师”。见到“外籍雇员”,有时候免不了尊称一声“外籍专家”。

可是,这些年来,来华的老外越来越多,聘用老外的单位越来越多,国人越来越发现,“外来的和尚不一定真会念经”,有时候这“外来的和尚”还是个“花和尚”“假和尚”。

聪明的中国人“吃一堑长一智”,开始区分“外籍员工”与“外籍专家”。如果外籍员工学问深厚,在某一方面确有造诣,“专家”之名当之无愧;如果只是因为长着外国脸、说着外国话,“专家”之名恐怕担不起。

有句英文“Call it what it is”,字面意思是“是啥就叫它啥”,少整那些没用的!国人若不分青红皂白,逢“外籍员工”必尊称“外籍专家”,无异于自降身份,妄自菲薄。久而久之,假外国专家也会飘起来,会以“居高临下(condescending)”心态看中国人。

和老外打交道多了就会发现,在对外交往中,尊重不能靠生拉硬拽,也绝不能靠老外施舍。真正长久的尊重一定是建立在“软实力”基础上的。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是如此。

历史上,学贯中西的中国人,如林语堂、伍廷芳、辜鸿铭,往往赢得老外的敬佩。

当年毛姆来华拜访辜鸿铭,中间人很不懂事地给辜鸿铭送信儿说“来一趟”。辜鸿铭很有骨气地不搭理。毛姆得知“被中间商赚了差价”后,连忙修书一封,措辞极尽谦卑,辜鸿铭才赏脸一见。

一见面,辜鸿铭便劈头盖脸教训毛姆:

“你们英国人只跟苦力和买办打交道;所以你们认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定是买办。你们以为只要一招手我们就得随叫随到。”

"Your countrymen deal only with coolies and with compradores; they think every Chinese must be one or the other. They think they have but to beckon and we must come.”

毛姆知道是中间人坏了事,自觉理亏,不知如何应答,只能嘟囔几句恭维话。

辜鸿铭用英文谈休谟,点评美国实用主义,批判英国哲学,这样的中国人怎能不让毛姆慕名前来拜访?

同理,懂中文、懂中国文化的老外,中国人也会由衷佩服,因为我们深知中文难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但是,有些老外则肤浅得很,不但中文四六不通,连他本国的文化都知之甚少,这样的老外在自己国家也不是什么“知识阶层”,大概相当于东北话里的“盲流子”吧。这样的“盲流子”若被国人尊为“外籍专家”,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可惜,这种滑天下之大稽的事情在国内层出不穷。

今天,中国人认识世界,首先得擦亮眼睛,看清身边的老外,到底是“盲流子”还是真专家。是“盲流子”就敬而远之,是真专家就虚心请教。这很有必要。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讯媒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