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邀约

  • 来源:讯媒作者:满乐
  • 2019-03-03

文来自界面新闻,记者:满乐,编辑:彭洁云

“您有一封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邀请函,请注意查收!”

3月2日凌晨,随着新任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大笔一挥,科创板制度规则重磅落地,也向各界发出了正式邀约。

从去年11月5日提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到1月30日征求意见稿细则出炉,再到今晨修改后的制度规则连夜发布,短短百余天时间,科创板旋风席卷而来。各市场参与主体也都在摩拳擦掌,争相共赴这场春日之约。

激情备战

“年初开始,来我们这儿调研的机构就一波接着一波。感觉公司今年要转运了。”北京一家科创企业高管抑制不住兴奋。

“今年我们团队的盈利就指着科创板了!”某大型投行保荐代表人透露,本来储备着上主板的优质项目已经开始转向。

“投资逻辑发生了变化,我们不再是孤军奋战了。”新鼎资本董事长张弛说道。

人称“啃哥”的张弛因关注新三板,并撰写了“啃碎新三板”系列书籍而在投资圈内小有名气,新三板市场的持续疲弱一度让他心碎,直到科创板的横空出世,让“啃哥”又感觉站在了风口。

“科创板放开对上市企业的盈利要求,对未盈利的科创企业,和我们这些关注这类企业的投资机构而言无疑是重大的机遇。”张弛表示,自己一直都在寻找处于行业龙头、技术含量高的创投企业,但这类企业多数盈利上并不好看,很难找到下一轮的投资方。

“之前的投资逻辑不是按技术来投,而是看利润和市盈率”。

此次对于科创板上市企业引入“市值”指标,与收入、现金流、净利润和研发投入等财务指标进行组合所提出的五套上市标准,让业界为之振奋。

在张弛看来,这满足了在关键领域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已突破核心技术或取得阶段性成果、拥有良好发展前景,但财务表现不一的各类科创企业上市需求。允许存在未弥补亏损、未盈利企业上市,不再对无形资产占比进行限制。

上述投行保荐代表人发现,此次科创板正式文件对五套上市标准中的第五套作出了一定的修改,删除了“获得知名投资机构一定金额的投资”一项。针对医药行业企业登录科创板“需至少有一类新药”的描述也改为“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

“取消新药的要求,应该是为了照顾国内的仿制药企业。”该投行人士表示。

据张弛介绍,现在投资科创类的企业项目,市场资金均展现出极大的热情,不少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希望合作承销公司科创板产品,而券商投行更是往来频频,想要接洽已投的科创类企业。

据张弛介绍,新鼎资本近年来重点关注了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和芯片半导体四大领域,这与科创板划分的上市公司行业范围吻合度较高。目前已在上述四个领域投资近30个项目,其中有5到6家正在筹备登陆科创板,已接受券商正式辅导,正在筹备申报材料。另外,公司还正在筹备科创板基金,计划对未来申报科创板的公司进行投资。

不仅是新鼎资本这类私募股权机构变得炙手可热,一些“天使轮”企业的投资机构也引来券商的格外关照。

一名天使投资机构负责人向界面新闻表示,虽然自己投资的公司多数还处在创业初期,但也已有多家券商前来洽谈,希望从中进行筛选。

慎重筛选

券商对投资机构趋之若鹜的背后,折射的是对科创企业筛选的迷茫和纠结。

1月30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将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如此众多的细分垂直行业,给券商投行保荐团队筛选并储备科创企业带来不小的难度,虽然可以依靠一些长期观察市场的投资机构帮忙引荐,但最终选择哪家企业进行培育仍需依靠券商自身。

“我们现在一般会观察企业在所处行业的领先程度,并和国外市场同类企业进行横向对比来筛选储备企业。”北京地区一家中字头的券商投行人士坦言,现在还是缺乏细致的判定标准,《实施意见》中对科创板企业的描述也不够具体。

“说句难听的,有些沾边的企业稍微包装下也能达到科创的要求”。

一位参与了上交所征求意见座谈会的投行人士此前就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目前对于科创板企业和“硬科技”的定义仍然不明晰,希望制定更详细的评价体系,引入专利申请、行业权威机构评价等内容加以佐证企业的科创能力。

对于市场的疑虑,监管层也进行了回应。

界面新闻比较发现,在证监会今日凌晨发布的《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中,对于科创板企业定位,特别新增了“优先支持”符合国家战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

随后上交所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则表示,科创板既要优先支持新技术、新兴产业企业发展,也要兼顾市场认可度高的新模式、新业态优质企业发展。

“优先支持符合国家战略的企业,对我们审核上必然带来一定的倾斜。”但上述中字头券商投行人员表示,此前多数券商在筛选过程中也均会考虑到符合国家战略和同行业对比,科创板正式文件并对此未提供太多增量。而对新业态企业和新模式企业的判断则给券商审核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不过,随着科创板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上交所也表示,除通过保荐机构遴选、发行人自述外,上交所还将通过发布科创板企业上市推荐业务指引、设立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和科创板股票公开发行自律委员会,细化保荐核查要求,强化专业把关和自律督导机制。这些举措将有效减少券商保荐机构在企业判断上的困难。

针对已被允许登陆科创板,但尚未公布具体上市标准的红筹企业。科创板正式文件中也对其进行了明确规定:营业收入快速增长,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的尚未在境外上市红筹企业,如果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0亿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5亿元。

转战换道

此前科创企业定义不清,直接导致了券商投行在筛选企业时会夹带“私货”。

上述中字头券商投行人员表示,虽然科创板对企业盈利没有要求,但还是更倾向于选择有盈利、业绩更好看的一方进行培养,增加成功登陆科创板的可能。

采访中,同样有多家大型券商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公司会从辅导的A股IPO排队企业中再次筛选科创企业,未来这批既有科创属性,又已实现一定程度盈利的企业或将成为科创板的尝鲜者。

“部分IPO排队企业也很欢迎转战科创板,”华东地区某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从已有制度来看,科创板上市速度或将比主板市场出现显著提升,盈利条件的放宽也省却了企业用于发展的时间成本。另外毫无疑问的是,整个市场都更关注科创板企业。

虽然实际筛选条件与科创板设立的初衷出现了一些背离,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市场对科创板的热逐。被这一市场吸引的不仅有筹备A股上市的公司。

一家国内外资券商投行负责人就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基于海外业务的优势,公司已从预备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企业中进行一番筛选,将其作为科创板的储备资源。

该负责人指出,此前,未盈利的科技创新类公司更多选择去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而在去年港交所放开同股不同权企业和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后,香港市场也变得更具吸引力,科创板的设立则已经开始扭转科创公司外流的现象。

据他透露,自己所在的券商计划首批保荐3家企业登陆科创板。

除港股市场转战而来的企业外,科创板的推出也对新三板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新三板挂牌企业西部超导(831628)就已在近日向陕西证监局报送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辅导备案登记材料,同时在接受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辅导。

虽然该公司宣称将去A股上市,但有接近中信建投内部的人士向界面记者表示,已将西部超导放入科创板储备企业的名单中。

有这种想法的不止西部超导一家。面对目前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困局,部分企业开始选择通过技术上的优势实现转板。

“科创板出来前,我们就考虑转主板市场。现在科创板出来了,我们从时间成本和影响力上考虑更愿意选择科创板。”一名华南地区三板挂牌公司董秘向界面新闻表示,目前可能会考虑对公司进行拆分,由子公司参与科创板上市,母公司继续停留在新三板。

张弛也向记者透露,其已投资的三板挂牌企业泽生科技(871392)也在准备科创板上市。同时公司投资的氢燃料能源发动机制造企业亿华通、原研药企长风药业等企业都有望登陆科创板。

另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近期已有多地的科创类企业高管前往上交所“踩点”,了解自身企业是否有望在科创板上市。

虽然科创板炙手可热,市场也依然不乏观望者。一名已在筹备A股上市的三板挂牌科创企业董秘就表示,虽然尚不满足主板上市条件,但公司并不准备中途“换道”。“A股上市后依靠盈利的硬支撑更容易获得市场认可,一批未盈利企业云集的科创板,上市后企业估值难以保证”。

估值疑惑

对科创板企业估值存有疑虑的不止上述三板企业董秘一人。在日前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证监会副主席李超也坦言,“科创板准备上市的企业存在着技术迭代快,甚至有些还未盈利,也就是相应的不确定性要比传统行业、企业的不确定性要大。”

“不排除科创板开板初期部分股价出现一定波动甚至是比较大的波动。”他表示。

“我们选择将部分A股排队企业拿来冲击科创板,也是考虑到首批或者前几批科创企业登录后定价波动风险比较大,先通过企业的规范性和盈利能力来减少这种波动。”前述华东地区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在度过开板初期后,券商投行最终还是会严格按照监管层给出的五套标准来实行,首批登陆的企业时间较紧,从排队企业或者已出辅导期企业里边选择更规范,风险也更小。

目前来看,首批未盈利的科创企业估值依然难以预料。

张弛也认为,目前这类未盈利企业的估值逻辑尚未被发掘,还需要观察市场的认可度。他直言,真正的创新创业企业过去几年几乎未在A股出现,多数选择了去港股或纳斯达克市场上市,这对最终A股科创企业定价提出了挑战。

“过去23倍市盈率发行的模式肯定会打破,目前港股已经突破这一限制,但科创企业新的估值体系还没产生。”另一家北京地区投行业务人士称。

数据显示,2018年港股IPO公司中,仅61%的公司首发市盈率在0到30之间,首发市盈率超过80的公司数达14家,更有30家公司首发市盈率低于0。

目前港股市场已形成了多套估值方法,对于金融和周期类公司,投资者往往采用市净率(PB)估值的方法,对消费类公司采用市盈率(PE)估值,而对于成长类的高科技公司则往往需要运用PEG(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PS(市销率)、EV/EBITDA(市售率)等多种估值方法。

对于科创企业估值体系的搭建,机构也在加紧探讨。

近日,安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果发布研报,提出高科技公司估值分“三步走”的方法。

一、先判断企业类型,看是单一业务还是多元化的公司;

二、然后判断业务类型,再根据所属行业、商业模式、发展阶段分别采用不同的估值方法;

三、若有战略转型、兼并收购、可比公司等情况,再重新调整估值。“估值方法其实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我们目前对科创企业的筛选就是在借鉴港股的估值体系。不过比估值更关键的是外界对这一市场的认可度,这一点我们没法衡量。”

某外资券商投行负责人则表示,虽然目前国内对科创板保持高度关注,公司内部也对这一市场的前景也是十分看好,但最终还要看市场的反馈。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讯媒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