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鼓集团:从“制造”走向“智造”
- 来源:讯媒
- 2019-03-01
- 企业名称:智网关注企业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开启企业改革的一把利器,是企业的灵魂。但是创新不是空头文件,不是纸上谈兵,创新是实践,是躬行。
创新更需方法,前苏联伟大科学家跟里奇·阿奇舒勒说:“你可以等待100年顿悟,也可以利用创新原理15分钟解决问题。”对于我国科技工作者而言,这位科学家是一名非常熟悉的人,他创立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个别研究人员开始接触到TRIZ理论,直至今天,这个理论成为众多企业使用创新方法的首选理论。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解决一项技术难题,大部分时间都在寻找一种或一套解决方法,方法找到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018年11月23日,首届中国创新方法大赛经过三个月的激烈角逐,在经历了初赛、复赛及湖南长沙举行的总决赛后,圆满落下帷幕。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鼓集团”)研究院参赛两个项目冲进总决赛前十名。其中,"过程工业用离心机压缩机轴向推力检测与智能调控方法"荣获首届中国创新方法大赛铜奖,"大型离心压缩机基本级系列开发"夺得一等奖。这也是自举办创新方法大赛以来,首次出现同一企业两个项目进入总决赛擂台赛的现象。
这样一家大型国企,是如何在创新方法领域脱颖而出呢?创新为这个企业带来了什么?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沈鼓集团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成立于1934年(前身为沈阳鼓风机厂),主要从事研发、设计、制造、经营科技含量高的离心压缩机、轴流压缩机等56个系列804个规格的压缩机产品;高压给水泵、强制循环泵等51个系列579个品种的泵类产品;离心鼓风机、大型通风机57个系列680个规格的产品。沈鼓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压缩机专业制造企业,一直是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的先锋,在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发展进程中,多次填补国家空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8年4月,沈鼓集团研制的国产首台套10万空分压缩机组通过专家组鉴定,这也意味着沈鼓集团打破了国外对我国该领域的垄断,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够设计制造超大型空分压缩机组的国家,这条消息在国内外业界引起了极大震动。在此之前,沈鼓在此项技术上一直处于跟跑阶段,自这项技术的研发突破,使得沈鼓成为领跑,成为这项技术的“龙头老大”。是什么原因让沈鼓集团从“跟跑”变成“领跑”呢?
40年前,改革之风吹遍祖国南北大地,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也在工业重镇辽宁酝酿蓄势。40年后,弹指一挥间,今天的沈鼓摇身一变已成为多项重大装备跨国垄断的终结者。
是什么支撑着这家大型国企经年砥砺、不断创新,取得令人兴奋的成绩呢?
是沈鼓人的自立、自觉、自强不息的信念,敢于革新、紧随时代的步伐,促使沈鼓成为大国重器当仁不让的锻造人。
没有改革精神,就没有“大投入”夯实创新根基的连年兑现;没有开放思维,就没有数百个填补中国制造空白的创新产品喷薄爆发。从零开始也要坚持自主创新。从零开始意味着“摸着石头过河”,前方存在多少艰难险阻,也只能迎刃而上,既然选择了创新,就要做出一份成绩,向国家、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沈鼓就这样一步一步依靠着自主创新实现了从零部件到整机100%国产化,成功研制了西气东输管线压缩机、用于航空航天试验的大风洞压缩机等一大批装备,彻底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惟进取也故日新。
上世纪,沈鼓集团一直采用粗放型、放任型的管理模式。进入21世纪后,沈鼓集团认识到原有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一定是技术和管理双轮驱动。于是,沈鼓开始探索引进世界上先进的管理方式。经过不断的调研和培训,集团于2009年初正式确定推行精益管理,并与国内知名咨询公司合作,在透平公司定子车间开始了试点推进。推进初期,仅从生产现场的基础模块进行精益实践。随后,精益推进逐步扩展至管理全系统。目前,集团正在开展第三期项目精益供应链管理。可以说沈鼓实现了由单点推进的局部精益化向全价值链精益管理的迈进。
推行精益管理需要改变固有观念和工作习惯,所以推进初期会遇到各种艰难阻碍,国内很多企业仅推进一两年就均以失败告终。而精益管理源于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制造企业,这对于几乎是单件生产模式的沈鼓更是巨大的挑战。面对接踵而至的问题和困难,沈鼓推行精益的决心毫不动摇,坚持探索建立自己的精益管理体系,持之以恒地开展各项精益改善。现在,沈鼓集团已经成为国内单件小批型制造企业成功推行精益管理的一面旗帜。
除了管理方面的创新,技术层面也跟随科技的发展。沈鼓集团制定了“5+2”战略转型,向高端装备转型,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向国际化转型、向工程成套转型、向新市场转型及发展智能制造和金融服务业两个业务支撑。转型创新的变革让沈鼓的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改观。利用互联网推动企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自主研发的“沈鼓云”智能制造服务系统已经覆盖市场千余台机组,通过进一步应用“云物联”,与国际市场紧密接轨,为沈鼓全面开拓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这一系列的创新策略推动沈鼓步步高升,也为创新方法在沈鼓的推行埋下了伏笔。2014年,沈鼓集团首次接触创新方法,首次推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创新方法对于沈鼓人来说是一个新鲜词汇,从未听说过,从未理解过。如何让活动更好地开展成为沈鼓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沈鼓集团于1985年成立企业科协,20余年间,集团下属科协分会有27个,人群相当庞大。沈鼓集团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从科协分会的科技工作者着手,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创新方法,以此扩大学习范围,借助辽宁省科协举办创新方法培训班期间,科协分会分别推荐相关人员轮换学习,提高集团工作者对创新方法的认知。
随着2014年、2015年的企业的深度宣传,2016年,沈鼓集团创新方法工作出现了转折点,中国创新方法大赛的举办为沈鼓集团提供了新的契机。集团积极组织队伍报名参加省赛入围国赛并取得三等奖的成绩,在集团内部扩大创新方法的影响与认知。2018年,为了让创新方法更广泛的被相关人员接受认可,集团科协办公室下决心培养优秀的参赛团队参加省赛国赛,以取得更辉煌的成绩。为此,在27个科协分会中大批选拔参赛项目,省赛申报30个项目。最终17个项目入围省赛。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多次的培训,层层的努力后,使得两支队伍入围国赛,并取得了首届创新方法大赛铜奖、一等奖的好成绩。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也许在普通的观众眼里看到的只是他们在舞台上光彩炫目,却不曾理会他们背后的酸甜苦辣。
2018年9月,辽宁省举办创新方法大赛,沈鼓集团有幸获得前往长春参加“吉林省科技创新人才创新方法深度培训班”的机会。时值中秋佳节,此次培训在中秋假期前、后各开展四天,后四天课程的开始日期即为中秋节的第二天(9月25日)。其中,有一名参赛选手家在外地,中秋当天其家人特地从外地赶来沈阳团聚。为了能够按时参加第二天一早的课程,该队友在中秋当夜便搭上了从沈阳前往长春的列车。
中秋佳节,万家团圆。这名参赛选手牺牲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为了团队的梦想,不放弃任何培训时间。众志成城,方可马到成功,这名参赛选手的精神成为团队成功重要的推动剂。
铜奖获得者沙龙满怀激动地说:“本次大赛我组的参赛队员均为首次参加,此前毫无相关大赛经验和参赛技巧。同时,我们平日的研发和管理工作十分繁忙,大部分日子里都是白天上班,晚上加班。所以,本次大赛的全部准备工作几乎都是在加班以外的业余时间完成,大大减少了参赛队员与家人相处的时间。由于没有专门的时间来为大赛做准备,所以,直到全国大赛正式开始前,我们把握可利用的每一分钟来提高自我,在前往长沙的飞机上也是全程备赛。在备赛期间,团队成员互相鼓励,乐观面对各种困难,逐渐形成深度默契,共同享受一起吃苦的幸福。”
大家都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对于这些时刻持枪的选手而言,更加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沙龙说:“全国大赛的前一天晚上由组委会组织各代表队抽签,以此来确定各队的具体比赛时间。当我抽中A1号的时候,着实有点失落,因为在各类比赛中,评委都很难为第一个选手打出最高分,省科协的张秘书长也特地来房间安慰我。我是我们团队的主讲人,在宾馆房间里演练的时候,表现得并不好,演讲过程中经常出错中断。但是,自始至终队友们没有半点怨言,只是无限的包容和不停的鼓励。我清晰地记得,那一夜,当我们演练到凌晨两点的时候,我建议大家先去休息,明早再练。我也清晰地记得,那一夜,当队友们就寝后,我躺在床上不断重复讲稿直至昏睡过去。第二天的正式比赛中,我发挥得出奇的好,整个过程没有半点差错,得到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并取得了至关重要的高分。”
这些参赛选手成功不是偶然获得的,这些荣誉离不开他们自身的努力、坚持,更离不开家人的支持、理解。这些对于他们不足挂齿的小故事让我们为之动容,几个月备赛的辛酸让我们一一体会,相信无论未来有多大的挑战,沈鼓人都会鼓足精神,运用创新之法,创新国之重器。
创新创效成功。
沈鼓两支战队成功挤进前十的消息在全国不胫而走,对于一个接触创新方法不久的企业,这样的成绩令沈鼓上下惊奇至极。
当然,这样的成绩并不是一朝一夕获得的。在谈到使用创新方法的学习与感受时,铜奖获得者沙龙简单的谈了一些亲身体会。
2008年,沙龙首次接触TRIZ理论,但是没有足够的重视并坚持学习TRIZ理论。同年,他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时,跟随研究所的一位老师学习TRIZ理论,但是当时TRIZ理论鲜为人知。2014年,沙龙进入沈鼓集团工作,此时,也是沈鼓集团开始派遣技术人员正式学习创新方法的一年。
在企业创新的大浪潮下,在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下,沙龙重新燃起了学习TRIZ理论的动力,2015年开始自学TRIZ理论,首次将理论应用到“离心压缩机轴向推力测量方法研究”课题研究中,这个课题正是在首届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中的参赛项目。
谈到这个课题,沙龙详细介绍了TRIZ理论在课题中的应用。离心压缩机的安全可靠性是其设计中考虑的首要问题。在离心压缩机运行过程中,由于高速旋转的叶轮两侧气压不等而产生的轴向推力是造成推力轴承瓦块磨损或推力瓦温度过高的主要原因。当发生此类故障时,离心压缩机将被迫停机检修,同时将带来巨额的经济损失。当时,在离心压缩机中尚无直接测量其轴向推力的方法。
对于这种困扰行业多年的重大难题,很难用常规的方法直接解决。项目组成员在对创新方法理论仔细学习、钻研的基础上,将其灵活应用至离心压缩机轴向推力测量方法中,在原有推力轴承瓦块中设置可实时监测轴向推力的传感器,通过智能调节平衡腔内的压力实现轴向推力自平衡,设计出一套简便有效的轴向推力监测与智能调控系统,彻底解决了高压离心压缩机轴向推力带来的各种问题,为石油化工等行业节省了巨额检修维护开支。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创新方法的使用大大缩短了创新时间,提高了创新成果质量,提高企业创新竞争力。沈鼓集团作为一个有百年历史的国有企业,经历着时代的洗礼,深深地扎根在新时代中,离不开企业的自主创新。沈鼓自主创新的一项项成果一次次打破记录,打破垄断,真正让沈鼓“制造”走向沈鼓“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