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美元“未来科学大奖”新增评委
- 来源:讯媒
- 2019-01-16
本文图片均来自未来论坛微信公号
已经走到第4个年头的中国“未来科学大奖”迎来了三位新的科学委员会委员:哈佛大学生物物理学家庄小威、清华大学物理学家薛其坤和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张寿武。他们将分别担任三个子奖项“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奖”的评委。
值得一提的是,薛其坤是未来科学大奖的第一届得主,凭借在反常量子霍尔效应和高温超导方面的成就在2016年捧走了价值100万美元的物质科学奖,并在颁奖典礼上说道:“沉甸甸的大奖给我这艘沂蒙小船注入了核动力。”薛其坤团队还在不久前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72年出生于江苏如皋的庄小威顶着“天才少女”的光环,6岁时就能认识到施加在一杯水上的大气压,后来在中科大少年班留下了四大力学满分的神话。她开发了一种超发分辨率成像方法(STORM),能为比人类头发丝细1万倍的分子和细胞结构拍出“高清电影”。遗憾的是,她与颁给相关领域的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62年出生在安徽和县的张寿武证明了世界性难题波戈莫洛夫猜想,勤勉的他在青年时代契而不舍,终获德国数学家法尔廷斯的赏识。他本人后来担任过华人数学新星张伟和袁新意的导师,评价北京大学数学学院世纪之交的黄金一代将是中国数学的未来。
未来科学大奖由民间科学公益组织未来论坛发起、国内知名企业家和投资人捐赠,奖励在大中华地区作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科研工作者的科学家,迄今已颁发3届,单项奖金高达100万美元。
目前的得主名单包括薛其坤、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清华大学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台积电传奇林本坚等。
2019年未来科学大奖提名已经启动,截止时间为2019年5月1日。
附:庄小威、薛其坤和张寿武简介
哈佛大学David B. Arnold科学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研究员。庄小威教授的实验室致力于开发以单分子成像、超高分辨率成像为主的先进光学成像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庄小威教授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之后,她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工作,并于2001年受聘于哈佛大学,于2005年当选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研究员。庄小威教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英国皇家显微学会荣誉会士。她还被予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及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荣普博士学位。庄小威教授获得了麦克阿瑟天才奖(Macarthur Fellowship),美国化学学会 Pure Chemistry Award,美国物理学会Max Delbruck Prize in Biological Physics, Raymond and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美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奖等奖项。
薛其坤
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教授1963年生于山东蒙阴,1984年在山东大学获学士学位,1994年在中科院物理所获博士学位,2005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起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薛教授是国际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扫描隧道显微学、自旋电子学、拓扑量子态、高温超导等。2011年至2016年任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3年5月起任清华大学分管科研副校长。他是国际著名期刊 Surface Science Reports、Physics Review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的编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的副主编。2014年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16年获得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201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张寿武
普林斯顿数学系教授。张寿武教授生于1962年,安徽省和县西埠镇人。张教授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系,之后前往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数学家王元。1986年毕业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师从吕西安·施皮罗与格尔德·法尔廷斯。1991年获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2年就职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1992至1994年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助理教授,1994至199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继续担任助理教授。1996年至199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副教授。1998年至201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教授。2011年至今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教授。张寿武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数论与代数几何。他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1年)、美国数学学会会士(2016年),他曾获得过斯隆研究奖(1997年)、晨兴数学金奖(1998年)、古根海姆基金奖(2009年)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