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基因编辑婴儿”突破了国际上科学家互相达成的协议

  • 来源:智网新闻
  • 2018-11-27

时隔三年,中国科学家针对基因编辑的研究,再次引发广泛争议。

11月26日,人民网报道,中国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团队成功对一对双胞胎婴儿施行了基因编辑,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这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婴儿据称已经诞生,如果该消息无误,她们会是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

此事一经报道便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争议既涉及这次操作本身的安全性,更关乎对基因技术的认知。“这突破了国际上科学家互相达成的协议。”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一位教授告诉记者,因为涉及同行评议,他要求匿名。

专家:应公布更详细数据

据人民网报道,贺建奎是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对外宣布了经基因编辑的双胞胎婴儿在中国诞生,而他的团队是这次基因编辑的操刀者。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一研究结果是学者本人向外界透露的,目前未见论文,也没有详细的实验数据。多位学者因此拒绝评议此举。

人民网报道称,贺建奎团队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受精卵的CCR5基因进行编辑,CCR5基因是HIV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此举可使人在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不过,多位专家学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对该技术安全性的担忧。

“在这样的胚胎植入过程中是否会存在基因脱靶,是否会暴露其他未知的风险等,这一切都是不明确的。”供职于上海一家三甲医院生殖遗传科的专家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也要求匿名接受采访。

前述要求匿名的复旦大学学者表示,尽管此次使用的技术相比以往有进步,但目前基因编辑技术存在脱靶和大片段缺失等可能性。

他认为,在事实已经发生的基础上,贺建奎团队应公布更详细的实验数据,以供外界更好地判断这次操作的安全性,“要确保基因编辑的安全性。”

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国家艾滋病救治领域专家卢洪洲表示,完全可以通过母婴阻断技术实现艾滋病病毒零传播,根本不需要通过基因技术来实现。

“增加或者改变基因,都是对人类伦理的一种最大挑战,存在诸多未来不可预知性和风险性。”卢洪洲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伦理之争

相比技术层面的安全性问题,此次引发更大争议的,是伦理问题。

早在2015年,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就曾引发广泛的伦理争议——人类是否应该修改自身的基因。

当年4月,生物学杂志《蛋白质与细胞》在线发表了中山大学副教授黄军就的研究,其宣布成功修改了人类胚胎的DNA,为治疗地中海贫血症提供了可能。这项止步于胚胎的研究,当时引发了轩然大波。

2015年12月,为期3天的首届人类基因编辑国际峰会在华盛顿召开,世界顶尖学者相聚探讨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带来的科学、伦理和社会问题。

据新华网报道,当年峰会通过的声明为研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类胚胎或生殖细胞开了绿灯,但同时指出被修改的生殖细胞不得用于怀孕目的。

相比之下,中国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迈出的步伐之大,超过了许多业内人士的想象。“这突破了国际上科学家互相达成的协议。”前述要求匿名的复旦大学学者表示。

前文提及的生殖遗传科专家介绍,目前国家明确将辅助生殖列为限制性技术,其所在医院或机构必须通过技术准入才能开展相应的技术,从业人员也必须取得相应的资质才可以从事辅助生殖技术服务。而辅助生殖技术中的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PGD)和胚胎的基因编辑完全是两个概念,是在胚胎期阶段对严重的致死致残的遗传疾病进行诊断,不涉及基因改造和操作,“这是违反伦理学的,业内都是明确反对的。”

据新京报11月26日报道,深圳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表示,该项试验进行前并未向该部门报备,“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并未经医学伦理报备。

“我知道我的工作可能会引发争议,但是家庭需要这项科技,而我愿意为他们承受批评。”在自己发布的一则视频中,贺建奎回应说。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讯媒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