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赛娟成上海科协第三位女主席

  • 来源:智网新闻
  • 2018-09-27

9月25日下午,在上海市科协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专家陈赛娟当选为新一届上海市科协主席。成为继物理学家谢希德、天文学家叶叔华之后,上海市科协的第三位女主席。


陈赛娟系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主任。1951年,陈赛娟出生在上海卢湾区太仓路一个石库门弄堂里。她曾经是一个普通的纺织工人,其后进入上海第二医学院。

1978年10月,全国恢复招收研究生制度,陈赛娟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师从著名血液病专家王振义。后来她才知道,所谓的“第二名”,便是最后一名,因为一向要求严格的王教授只招收两名研究生,另一个研究生,便是陈竺。后来,她和陈竺成了学界知名的一对院士伉俪,并且创下了师门三院士的佳话。


陈竺、王振义、陈赛娟


1984年,陈竺凭着优异的专业成绩和掌握英语、法语两门外语的优势,来到巴黎圣·路易医院血液中心实验室。1986年1月,陈赛娟狠心抛下不到两岁的儿子,也来到陈竺在法国学习、工作的研究所,攻读细胞遗传学博士学位。

陈赛娟接手了一个高深的细胞遗传学课题,攻了整整半年,未见一丝成功的曙光。陈竺前来助战,此后整整两年中,实验室经常半夜还亮着灯。当夫妇俩在新课题上大有进展的时候,导师却让陈赛娟把它交给一位新来的美国人。但陈竺夫妇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开始了又一轮“地下工作”。半年后,美国人一无所获,而陈竺夫妇俩合作发表了6篇论文,在白血病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他们的研究成果使同行们咋舌,法国导师欣喜之余恳请陈竺和陈赛娟留在巴黎。可是,他们决心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奉献给自己的祖国。

1989年7月4日,夫妇俩毅然回到了培养他们成才的土地,回到对他们寄予厚望的瑞金医院。从巴黎第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陈赛娟开始专注于学术研究,特别是白血病相关的研究。2004年初,陈赛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祝贺她当选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丈夫发来的,一句“祝贺你,你行”让陈赛娟泪流满面。

白血病是一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血液病,死亡率在我国成人恶性肿瘤中占第八位,在儿童恶性肿瘤中占第一位。

2009年2月,瑞金医院陈赛娟课题组率先向世界报告了APL(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最新治疗研究成果,文章发表于著名的《美国科学院院报》,旋即引发学界轰动。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陈赛娟团队针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作出的突破性成果,得到国际上的重大反响,被誉为治疗该疾病的“上海方案”,现已为全球广泛应用。

2015年,陈赛娟领衔的课题组凭借“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和新型靶向治疗研究”项目,摘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特等奖。

当选新一届主席后,陈赛娟表示:“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更重了,以后一定会不断向老同志们学习如何把科协工作做好。”与此同时,她也表示自己会坚持把科研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当下,上海正在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陈赛娟表示,一方面她将在科学研究方面不断努力,另一方面则将在科协层面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她目前正积极思考的部分。她表示,未来上海市科协的重点工作将包括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科技智库等。此外,她也在思索如何在创新服务和人才举荐等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讯媒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