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高铁院士”王梦恕

  • 来源:中国青年网
  • 2018-09-20

刚刚,记者从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获悉,我国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院离世,享年80岁。

多年以来,其因主持和参与了中国高铁的研发建设工作而被誉为“高铁院士”。去年9月,王梦恕曾经因脑出血住院治疗。

王梦恕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生前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并兼任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交大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主任。曾历任铁道部隧道局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科研所结构室主任、科技开发处总工,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职。

他来自黄河之畔的河南,却被命运之轮推动着在全国各地的隧道工程现场奔波;他是一名在铁路系统工作奋斗数十年的专家,却经常因为一些非铁路领域的发言而引发争议。早年接受中国青年网采访时,王院士曾言一生一共有两个梦:一是我国铁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二是我国隧道要成为世界第一。

如今我国铁路及隧道技术正不断发展、世界地位逐步提升,王院士却已与世长辞,让我们在再次通过当时的文章重温王院士的风采。

王梦恕:国家需要才是真正的需要

我国隧道最多,发展最快,穿越地质最复杂,作为国家著名的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王梦恕一生有两个梦:一是我国铁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二是我国隧道要成为世界第一。

为了实现这两个心愿,从事铁路和隧道工作40多年来,他历经了无数次人生抉择。尽管每一次都历尽艰辛,但最终实践证明他是对的。“铁路是中国富强的根本,是国家的大动脉”。大道至简,自始至终,他都把复杂的人生选择用简单的“责任的需要,国家需要”作为衡量标准。

他来自黄河岸边,足迹却已遍布华夏大地。从南到北、从森林到海岸,到处都有他参与规划、指挥、指导的重大项目。

“我的祖父曾做过孙中山先生的顾问。”王梦恕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王梦恕的祖父王文郁是清朝宣统年间小有名气的才子。他曾跟随孙中山四处奔波,探寻救国之路。

王梦恕的父亲王崇和,原打算前往法国留学,探寻救国之道,但终遗憾未能成行,此后在陇海铁路任职。少年时代的王梦恕,经常跟随父母在铁路线上来回奔波,从此和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战乱频繁的年代,王梦恕跟随父母从河南温县四处迁徙,最终在陕西宝鸡定居继续自己的学业。新中国建立后,他响应国家号召,毅然报考了铁路学校,先后在天津铁路工程学校、唐山铁道学院深造。

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这位如今的地下工程专家,当年最开始学习的却是桥梁专业。在唐山铁道学校学习的第三年正值成昆线建设,又遇到了隧道施工大塌方。看到当时的事故现场时,王梦恕认为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是施工设备和技术都太落后,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又少,“能不能以后隧道施工不死人,能不能有更好的施工策划,”正是一种“责任的需要、国家的需要”让他在第四年开始分专业时主动申请将专业改为隧道工程建设,并担任隧道班班长。

“当时很多人看到隧道这么复杂危险都不愿意选择隧道专业,令我坚持下去的原因是我有个梦想,那就是让隧道施工不死一个人,而且要马上实现。”王梦恕认为,年轻人选择专业应该不能只因爱好,更要看国家的需要。

1964年,王梦恕顺利从唐山铁道学校毕业,成为新中国教育历史上第一批研究生。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研究生学历的他已经跻身高级知识分子的行列。

1965年,王梦恕主动请缨,成为中国北京修建第一条地铁的技术人员,为地铁的成功修建做出了突出贡献。1969年10月1日,第一条地铁线路建成通车,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

一个称职的“地下工作者”

在王梦恕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石家庄铁道学院赠送给王梦恕的纪念品。

没有隧道,就没有铁路。没有一流隧道,就没有一流铁路。

1980年底,铁道部隧道工程局奉命从洛阳南下广东,承担衡广复线坪石至乐昌段11座隧道和3座大桥的施工任务。其中,全线控制工程大瑶山隧道全长14.29公里,是全国最长的双线电气化铁路隧道,采用人力和小型机械开挖岩体……在国内史无前例。

“因为施工主要依靠人力,容易出现塌方,国外断言我们做不了,必须要依靠外国专家指导。面临技术改变,工程艰难,很多工人害怕了,不敢进隧道施工,我当时就说,‘你们不进,我先进,要砸先砸死我’。”作为隧道局科研所结构研究室主任,王梦恕为此投入了无数的心血。

在大瑶山隧道工程施工建设的2300多个日夜里,王梦恕带领的科技攻关组和隧道工人们一次次突泥涌水,一次次抢险救灾,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最终探索出大瑶山隧道安全可靠的施工方法,保障了大瑶山隧道顺利开工的安全性。

1987年5月6日,经过万余名隧道工人的共同努力,大瑶山隧道胜利贯通。这彻底改变了我国近百年铁路隧道的修建方法,大大缩短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被视为中国铁道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最重要的是,它向世界证明,中国国人有能力自力更生打造世界一流隧道。王梦恕主持研究开发的“大瑶山长大铁路隧道修建新技术”在199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3年,他获得“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

纵观王梦恕的经历,他有很多“开创”和“首次”,他投身大瑶山隧道工程,开创了中国新的隧道修建工法。他研究生毕业后参加我国首条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地铁,从此,中国地铁施工甩掉了只能明挖的帽子,使中国跻身世界地铁施工暗挖技术先进行列。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一个称职的“地下工作者”。直到今天,他依然坚守在工程施工的一线。他告诉记者:“我的生活很简单,带学生,隧道、地铁、铁路、水利好多工程在肩上,一年当中我只有100多天在北京,200多天在工地上。”在工地上看到工人们生活条件艰苦,为让工人体面地工作,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多次向国家建议,改善工人的住房和待遇。

在隧道等地下工程技术方面,王梦恕开创了很多个第一。他也因此荣誉满身:1990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1年7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和1998年分别荣获首届“詹天佑成就奖”及“詹天佑大奖”。1995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至今,当选为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忠孝仁义做人,求真务实做事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主任王梦恕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期间,为中国梦点赞。

面对工程,他的理念是:做工程,就是要给子孙后代留下遗产,不要留下遗憾和灾难。而面对育人,他用“忠孝仁义做人,求真务实做事”要求自己和青年一代,他相信,记住这句话,一辈子便没有干不成的事。

谈事,王梦恕是直肠子。对人,他最看重品德。作为院士,他要推荐院士候选人,当时全国36个城市都在建地铁,每个地方的总工程师他都了解,最终他推荐了深圳地铁的总工程师。这名总工在施工现场,看到工人住的是临时搭建的三层宿舍,当时就下了流泪,要求改善工人生活环境,并争取资金为他们盖房。王梦恕听说后,还特意去调查,果真如此,他说:“年轻人一定要有同情心,我很多学生都比不上他,所以将他作为重点推荐对象。”

王梦恕带学生,第一条就是培养品德,素质第一,要有为国为民的服务意识。他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创新的标准,和很多老师培养学生不一样的地方,王梦恕不给学生限制课题,而是让学生去现场寻找课题,去现场发现问题,“找问题就是教育,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光写东西,到现场什么也做不成。”

“在工程实践中思考”是王梦恕一直坚持的理念,他认为,论文也要到现场找问题,还要有超越性,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市场很欢迎,因为他们拥有处理问题的能力。

王梦恕建议青年人,要学社会需要的东西,研究国家需要的方向,要真心真意地做事业,在最需要自己的位置上做最需要的事。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名利如何丰厚,“国家需要”成了王梦恕人生选择的唯一标准,他将心血无私奉献给了深深热爱眷恋的祖国,更为年轻的一代树立了人格榜样和精神丰碑。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讯媒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