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艘“中国造”极地破冰船雪龙2号在沪下水

  • 来源:智网新闻
  • 2018-09-10

据@中国日报 9月10日消息,9月10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在上海下水,并正式命名为“雪龙2”号。“雪龙2”号设计船长122.5米,宽22.3米,吃水7.85米,吃水排水量约13990吨,自持力60天载员90人,能以2至3节的航速在冰厚1.5米+0.2米雪的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是一艘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够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的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

下水现场 图片来自@中国日报

双向破冰的“中国红”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新“雪龙2”号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极地破冰船之一。它能在极地1.5米厚冰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并且是世界上首个能够船艏船艉双向破冰的极地科考船。船上配备了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成为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雪龙2号 图片来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雪龙2”号到底有啥不一样!

一艘普通货船正好跟“雪龙2”号同在一个船坞里,能看到它和旁边那艘在普通海域行驶的船只长得不太一样,没有前面那个像球一样的鼻子,而是一个直接斜着下来的简单设计。但是这个看起来简单的设计,却是它能够实现在极地连续破冰的关键。

近距离的走近“雪龙2”号,就能看到上面那个简单设计里的玄机。船艏的这块凸起,就是破冰专用的“破冰艏”。它并不锋利,因为它并不是想象的像刀子一样进行切割,而是利用船只在行进过程中,由于惯性和自身重力产生向前的巨大的压力,压向冰面,从而实现破冰。因此,这块凸起的部位将要承受巨大的冲击。我们了解到,它里面的钢板厚度是普通船只钢板厚度的5倍以上。

船艏“破冰艏”

除了破冰,“雪龙2”号还将承担极地科考的任务。在“雪龙2”号诞生前,“雪龙”号几乎是我国唯一执行南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极地破冰船。“雪龙”号本身是一条极地集装箱货船,尽管进行了大量的改造,它的运输用途仍然超过了科考用途。此前虽然每年都会前往南北极,但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各个科考站之间运输物资,真正的科考时间每年只有15天左右。

因此,专为极地科考而设计的“雪龙2”号应运而生。它一次能够搭载49名科考队员,同时船上携带了多台用于海上作业的起吊装备和国际领先的科考仪器,投入使用后,每年在南北极的极地科考时间将会扩大到150天以上。

为了能够让科学家们在外面很冷的时候,在船舱内也能够作业,这艘船特别设计了一个科考月池了,它看起来像是一口井。海水可以直接进入到里面,科学家就可以利用这里的起吊装置进行科考任务了。

在极地科考任务当中,会涉及到人员、物资的运输,有时候还会涉及紧急的救援,为此,我们的“雪龙2”号特别设计了两个直升机的停机库,两架直升机将能一次性运输二三十个人,为“雪龙2”号的极地科考增添了一份新的保障。

据了解,“雪龙2”号在下水后还将进行系泊试验和内部装修等工作,将于2019年上半年正式交付使用并开始执行我国极地考察任务。

极地破冰船第一次实现“中国造”

据上观新闻报道,传奇“雪龙”号,已经25岁了。1993年3月25日,“雪龙”号破冰考察船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建造完工,中国于1993年底从乌克兰购入后按照中国极地考察的需求进行了改造。自1994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以来,“雪龙”号34次赴南极、9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其足迹遍布五大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

“雪龙”号来自海外引进,“雪龙2”却是中国和芬兰联合设计、中国第一次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2016年12月20日,江南造船集团在上海开建“雪龙2”号船,攻克数不清的难关后,终于将首次下水。根据建造计划,新船将于2019年上半年交付使用,执行我国极地考察任务。

“雪龙2”是纯正的中国血统,但同时它也是一艘高度“全球化”的船,是“中国制造”与“全球合作”两种模式的有机统一。

目前,“雪龙2”号已经同时具有CCS和英国劳氏船级社(LR)双重船籍。“雪龙2”号搭载了众多科考和观测等高端进口设备,未来还会迎来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开展实验和研究工作,将逐渐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开展极地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的重要平台。

因此,从这些角度看,土生土长的“雪龙2”号,比当年买回来的“雪龙”号,全球化属性更为鲜明。

小个子,有大能量

“雪龙”号是我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这一点在“雪龙2”号下水后也不会改变。作为“老大哥”,“雪龙”号船长167.0米,船宽22.6米,吃水9.0米,吃水排水量 21025吨。

而全新亮相的“雪龙2”号船长122.5米,船宽22.3米,吃水7.85米,吃水排水量13990吨。从身长、体重等指标看,它实实在在地比“老大哥”小上一圈。

但在现代极地科考中,人们已经意识到船不在大,而需要变得更快、更强,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破冰能力。“雪龙”号能以1.5节航速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积雪);“雪龙2”却能以2-3节航 速冲破1.5米厚的冰层(含0.2米积雪)。

别小看小数点后面的一个数字,在冰天雪地中,就是小数点后的数字,代表的是技术革命性的跨越。江南造船公司介绍,“雪龙2”号采用国际先进的船艏船艉双向破冰船型设计,并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并可突破极区20米当年冰冰脊,船舶机动能力比“雪龙”号大幅提升。

“雪龙”号为世界所熟知的一个高光时刻是2013年底俄罗斯科考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被困南极浮冰之中时,中国南极科考队驾驶着“雪龙”号倾尽全力施救。成功救出“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52名被困乘客后,“雪龙”号在回撤时自身陷入浮冰险境,最后虽然成功脱困,却也面临了巨大的危险。随船亲历该事件的江南造船集团工程师介绍,如果面对同样的情况,“雪龙2”破冰能力更强、机动性更高,无论救人还是救己,都将比“老大哥”更胜一筹。

科考甲板全景 图片来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有智慧的破冰船

就在本周,上海将举办一场倍受关注的人工智能大会。今天即将下水的这艘新船,与大会的主题不谋而合,体现出智能化对实体产业革命性变革的巨大推动作用。

相比25年前问世的“老大哥”,“雪龙2”号不仅在硬件性能在大幅领先,更有了前者不曾拥有的“智慧大脑”与“中枢神经”。

建造方介绍,“雪龙2”号是全球第一艘获得智能船舶入级符号的极地科考破冰船,该船入级符号i-ship(Hm,M),包括了智能船体和智能机舱功能标志。智能船体是指该船具有船体监测系统及辅助决策系统,对船体具有全生命周期管理功能,对船体结构厚度进行监控和强度评估等,保障船体结构安全;智能机舱是对主、辅机运行系统的实时监控,对机舱内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用于机械设备操作决策和维护保养计划的制定,确保在极地环境下机舱运行和维护的可靠。

小小的个头里,“雪龙2”号全船搭载了365个为智能化功能服务的监测点,包括应力监测、冰载荷监测、温度、加速度监测等等功能。这些未来无时不刻观测的“眼睛”,将传输极地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信息和船体本身信息,不仅能够为船舶安全航行提供决策依据,也将显著提升新船的可维护性,延长船舶寿命。

此次下水后,“雪龙2”号还将留在上海长兴岛,继续进行系泊试验和内部装修等,按计划,明年下半年它将搭载我国极地科考队前往北极和南极。

“雪龙2”号交付后,“雪龙”号命运将如何?如今,“雪龙”号正在执行它的第9次北极科考任务,预计将于本月下旬回到上海。已经服役25年的“雪龙”号并不会因为新船交付而结束使命,它将与“雪龙2”号进行配合,一同为我国极地科考队服务。“此前我们对老‘雪龙’号进行改造时,预期使用寿命是15年,现在刚过去5年,所以理论上它至少还能服役10年。”江南造船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讯媒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