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诺奖垂青后,中医药现代化之路还有多远?
- 来源: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作者:袁晶莹
- 2015-10-30
85岁高龄的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消息一出,对于中药的讨论就络绎不绝,尽管青蒿素与中国传统中药入药青蒿并非同一药物,但无意间,屠呦呦的获奖让中药上了一次“头条”。
上周,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果德安教授领导的上海药物研究所(SIMM)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正式加入分析实验室技术开发商及制造商沃特世公司(下称“沃特世”)的创新中心支持计划(COI),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荣获COI认可的实验室。该研究中心在传统中药认证分析和组分完整性分析的标准化方法开发领域发挥着主导作用,致力于让传统中药符合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制定的质量标准。
目前,沃特世已与34家机构达成合作伙伴关系,机构遍布世界各地,跨界广泛,包括制药、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分析等领域,“COI项目是我们在全球第一个聚焦中药领域合作项目。对我们来说,这是非常有趣也是非常激动人心的领域。” 沃特世公司战略合作总监Eric W Fotheringham 说道。
果德安教授当日接受了《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下称《21CBR》)专访,中老年人群市场或许是中医可率先突破的口径:
21CBR:中国近代史上有一段时间西医的受欢迎程度远远超过中医,甚至一度不愿意相信中医、中药,目前国内对于中药的一个接受程度依然没有西药高,大家现在生病了,还是去看西医。想问下,如何增强国内群众对中医的接受度?
果德安:我认为这得从两方面看,我不相信中药在减少,因为中药的产值每年增加很多,中药产业在往上增长,目前销售额跟化药、生物药几乎是三分天下。那现在中药在哪些人群中的受欢迎程度不如从前,就是年轻人群体。
传统的六味地黄或者是牛黄上清,或者是醒脑再造,这些经典方子非常传统,吃起来很不方便,让年轻人吃两颗大丸子,年轻人肯定不愿意。所以在年轻人当中,中药的受欢迎程度是下降的,一有头痛发烧,包括我自己,一定是吃化药,见效快,但是对中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复杂性疾病的患者来说并非如此。西药是头痛就治头痛,脚痛就治交通,但往往回来还会难受。西医、西药对于复杂性疾病,例如肿瘤等也没有好办法。
21CBR:再问一个问题,传统中医抓药医生都是看患者的具体症状对症下药,中药的药方往往有很多成分,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用不同的比例,抓药的剂量也不同,中药要现代化之路上少不了“产量化”,这怎么实现?
果德安:这里存在一个矛盾,中医讲个体化治疗,就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病症望闻问切,医生给患者的房子,或者剂量大一点,或者调整方子,这是中医的长处。但是在现代化产业化当中,比如说年轻人旅行,或者很多人经常出差,中医没办法用这个方法,所以就一定要用一种通用的,把中药做成剂型,片剂、丸剂,方便携带的,带上就吃。但这样的做法必定会降低针对个人患者的有效性。两个人患上同样的病,吃同一种药,见效效果也不一样。患者的特点,比方说年龄的差异、身体素质的差异等等,要用不同的方法。如果现代社会如果再用那种方法,产量化生产就不行了。
但是,老年人退休了以后,就适用于传统中药对症下药的特点,针对患者的特点来调理。所以年轻人群体和中老年人群体要分开来考虑,既要有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同时诊所、门诊、医院的中医号脉也要有,包括国医堂等等,多种渠道融合,不管是西药还是中药,最关键的就是要治好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