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穷省到科技省,贵州经历了什么?
- 作者:常皓靖
- 2018-05-20
等等,在你回答这个来自灵魂的拷问前,先了解一下这份《2000年中国各地人口净流入流出示意图》。图的作者风雪祁连,用每个县的常住人口除以当地户籍人口再减去100%,来显示我国每个县区的人口净流入流出。
绿色框住部分为贵州大致区域。红色为流入,蓝色为流出,深色为流入流出率高,淡色为流入流出率低。
果不其然,GDP近年一直在倒数第5、6名徘徊的贵州(排名更靠后的是西藏、宁夏等),成了人口净流出率最高的省份之一。前几年播出的《变形记》中,经常会有十几岁皮肤黝黑的贵州农村留守少年,独自一人砍柴烧水做饭,问他们爸妈呢?肯定是去广东打工了……
事实上也是如此。据统计,截止至2015年6月,跨省流出的580万人中,近7成去了广东和浙江。“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文银”这句形容贵州的古语,或是当地人背井离乡打工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近几年,曾北漂20余年、时任贵阳市委书记的陈刚,总是公开极力呼吁大数据人才来做“贵漂”。他表示,他在北京执政时发现房租占到北漂工资支出的1/3,精神可嘉但过得太苦,继而不遗余力地推介山美水美的贵州,并承诺凡是大数据顶尖人才来贵州发展的就奖励10万。“不要嫌这10万少,可以在贵州付个首付了,在北京连个卫生间都买不了。”
大数据,是贵州从2013年设立的新方向。在省领导的规划中,要“一年补短板,两年不落后,三年要领先”。而储备大数据人才,是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关键步骤之一。
这是一个进击的落后省份的故事——曾经的能源大省,欲凭借“大数据”这个时髦概念,转变经济结构,摘掉全国落后的帽子。它的想法萌芽、困难阻挠、推进过程,或可以对你我有所启发。
两个影响贵州历史进程的大事件
在原始时期,贵州山多、石多、洞多,适合原始人生产和生活,但到了农耕时代,优势变劣势,贵州因无肥沃的土地和无便利的灌溉条件,在原始时代积累的优势渐渐不再,成了只有贪官污吏才发配去的苦寒之地。
电视剧《琅琊榜》里,谢玉要被发配到黔地
一直以来,由于沿海、交通便利等原因,我国东部发展速度高于西部。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人口和生产力的战略西移,贵州便是受益地区之一。
1、三线建设时期(1965年-1978年)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边境武装冲突不断,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更是咄咄逼近中国。那几年又有美国侵略越南,且随时准备北犯中国;中印武装也冲突不断…….
战争形势,已经到了最严峻的时候。备战也成为影响党和国家政经战略的最重要因素,三线建设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
所谓三线建设,是按我国地理区域划分的,沿海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西南和西北地区为三线。总的来说,彼时工厂大多集中于大城市和沿海地区,要把他们统统搬到靠山、隐蔽的三线去。在当时的领导人看来,加强后方建设可以增强战备力量,即使敌人不进来,也可以当做建设内地的长远考虑。
位于三线腹地的贵州是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在此期间,川黔铁路全线通车、贵昆铁路交付营运,一大批现代化企业、科研和教学单位搬迁至贵州,更为重要的是,电子工业、国防科技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三线建设让贵州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在三线建设完成的1978年,贵州省工业总产值达到了41.2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1965年的37.1%升至59.1%。至此,工业成为贵州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2、西部大开发(2000-今)
进入2000年,中国政府意识到,东西部发展差距在逐年拉大,有必要用东部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贵州是西部能源大省。资料显示,21世纪初期,省内含煤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0%以上,相对集中于贵州西部的六盘水和毕节,所以素有“西南煤海”之称;而水能是贵州仅次于煤炭的重要能源资源,水能和煤炭的双优势,让贵州成为少有的可以用“水火互济”发展电力的省区之一。
图为贵州煤炭资源分布图
“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贵州也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以“西电东送”和资源转化为重点。
不可否认的是,西部大开发初衷是好的,也确实让贵州的GDP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送等工程,犹如抽水机,将贵州的优势资源全都抽走了,让本是能源大省的贵州,在2011年左右,面临资源枯竭危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i黑马
不仅如此,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也在加剧。数据显示,2008年,西部万元GDP能耗为2.02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83.6%。
当然,这和西部省份本身也不无关系。贵州经济本就是靠资源拉动,采掘和原料加工业比重较高,链条短,利用率低,且发展模式过于粗放。若不及时调整,很可能走像东三省一样“因煤而兴,又因煤而衰”的老路。
这就给贵州的主政者出了个难题:既要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绿水青山,又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贵州的经济到底应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