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出炉 学科建设彰显“中国效应”

  • 来源:智网新闻
  • 2018-01-18
timg (3)
 

          “中国天眼”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歼—20第四代战斗机总设计师、“天河一号”研发科学家、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作为拥有世界第二大规模的研究生教育大国,如今,我国培养的一大批研究生已经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前不久,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表明,我国高层次人才供给能力增强,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研究生服务基层能力提升。

          2016年,全国有研究生培养单位793个、学科11328个;在学研究生人数198.11万,授予博士、硕士学位人数56.39万,分别比2012年增长15%和16%。第四轮学科评估首次对用人单位开展大规模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整体满意度高达98%。
 

首次采用“分档”方式公布评估结果

          “学科评估是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整体水平评估。”学位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学科评估从2002年首次开展,至今已完成四轮。第四轮学科评估于2016年4月启动,在95个一级学科范围内开展(不含军事学门类等16个学科),共有513个单位的7449个学科参评(比第三轮增长76%);全国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有94%申请参评。

          值得注意的是,第四轮学科评估不再像历次评估那样公布分数,而是首次采用“分档”方式公布评估结果,不公布得分、不公布名次,不强调单位间精细分数差异和名次前后,根据“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为9档公布。学位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样做主要考虑的是,既保证较强的区分度,又淡化了分数和名次,有利于引导高校将注意力转移到学科内涵建设的优势和不足中去。与此同时,本次评估向参评单位提供了“学科优秀率(即A类学科占全校博士硕士授权学科数的比例)”指数,旨在帮助学校发现学科布局不足,调整谋划适合本单位发展的优势布局,构筑更加有利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良好学科生态。

          评价标准向来为社会特别关注。那么,这次学科评估所依据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较前几次评估相比有何异同?学位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评估指标体系保持“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四个一级指标框架基本不变,具体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较前几轮有了较大创新:采用主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克服单纯依据公共数据评价大学的片面性;提出跨学科成果按实际内涵,拆分归属到相应学科的“归属度”成果认定方法,解决跨学科成果评价难题;实行“绑定参评”方法,规定同一门类学科必须同时申请参评,有效避免材料拼凑;采用数据查重、公共数据比对、证明材料核查等6项措施全面审核材料;探索国际同行评价,首次在数学、物理、化学等6个学科邀请国际同行专家参与声誉调查。
 

摒弃“数帽子”,抑制“抢帽子”,强化中国期刊作用

          近年来,以学术头衔、论文数量等来衡量学术水平的各种排名引起很多争议和批评。那么,此次学科评估如何避免上述问题?

          学位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评估在评价指标和方法上做了专门设计,如摒弃了仅“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俗称“数帽子”)的片面做法,“长江学者”等头衔不会自动换算成分值,而是由专家综合考虑教师水平、队伍结构、国际影响程度等进行评价。在统计成果所属单位时也做了专门设计:成果按“产权单位”认定,不随人移,有助于抑制“抢帽子”等人才无序流动现象。同时,着力构建充分体现质量导向的学术论文评价方法,克服唯论文数量和国外期刊的评价方式。除部分学科外,不再统计发表论文总数,以“代表性论文”进行同行评议。合理把握中外期刊论文的综合评价,强化中国期刊在评价中的重要作用,特别规定代表性论文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国期刊论文(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不断提高中国期刊影响力,鼓励优秀成果优先在中国期刊发表。此外,本次评估还单独设置“社会服务贡献”指标,通过开放的“代表性案例”评价,能够充分体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差异性发展成果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克服“一把尺”评价学科的弊端。

          为保证庞大数据真实可靠,学位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学科评估采用多项举措对数据全面核查:包括数据标准检查,学校填报的各项数据均有严格的数据采集标准(内涵界定、产权归属等),如“国家级科研项目”严格界定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等填报说明中列出的科研项目,“ESI高被引论文”仅能由通讯作者单位或第一作者单位填写;证明材料核查,学位中心核查了全部证明材料,对错填数据进行了处理;公共数据比对,将学校填报数据与公共信息进行比对,查验填报数据是否真实、所归属的学校和学科是否正确。据介绍,为确保专家主观评价的科学性和正确导向,本次评估共有1.3万多名同行专家、23万学生和15万用人单位联系人参与了主观评价,以保证结果的效度。

2016年,我国高校科技论文数量占全球的1/8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学科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增强,谱写了我国学科建设新篇章,形成了学科建设的“中国效应”。

          学位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学位中心立足第三轮和第四轮学科评估,对关键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领域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分析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化指标(学生人数、就业满意度、就业分布等),发现我国研究生教育在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高层次人才的供给水平稳步提升,研究生质量的社会认可度显著增强,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精神愈加彰显;深入分析学科科研投入性和产出性指标(经费投入、论文发表、重大项目攻关等),发现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原创成果产出取得巨大突破,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国际影响显著提升,学科融合不断深化,科研创新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明显增强;综合分析师资结构性指标(规模、年龄、学缘、国际化、教学成果等),发现我国已初步建立规模与质量并重的专任教师队伍,专任教师在师德与能力、教学与科研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系统梳理代表性案例指标,发现我国高校面向社会需求积累“中国经验”的程度大幅提升,面向技术前沿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大幅提升,面向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服务“中国工程”的水平大幅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正朝着高质量、创新性、深层次、世界一流的目标稳步迈进。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

          科研自主创新助推“中国创造”。各参评学科获得国家级竞争性科研经费5097亿元,其中自然科学4771亿元、人文社会科学达到326亿元。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例,高校占80%以上,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总数的60%以上;

          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显著增强。仅2016年,我国高校科技论文数量占全球的1/8。从发表论文数量的排名来看,截至2015年,在22个学科领域中,我国有17个领域分别位于世界前五名,特别是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多年位于世界第一;近5年来,在基于论文及其被引次数的国际学科评估中,进入世界前1%的学科从473个增加到745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的高校从133所增加到187所;

          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正在形成。此次参评学科专任教师总数共51万人,相比上轮学科评估增长30%。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日渐提升,具有海外交流经历的教师占比29%。拥有正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人数为15万,其中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9万人,占正高级专任教师总数的61%,具有强劲的后发优势。全国参评高校学生对导师培养的满意度接近93%。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讯媒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