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之智 共谋创新发展——2017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综述
- 来源:智网新闻
- 2017-12-01
2017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现场
11月27日,紧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ITTC)在北京盛大开幕。
这次大会由中国科学技术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承办。近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部门高层、技术转移机构代表及高新技术企业专家欢聚一堂,推动跨国技术转移,汇聚全球之智,开展全球创新的合作,共谋创新发展,实现共享共赢,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挥了积极作用。
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提升科技开放度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6—2017》显示,中国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0年世界第21位,上升至2016年第17位。
据统计,我国2016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33.9万件,比2012年增长105%,连续6年居世界第一,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2.7万件,居世界第三;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52.2%,增至56.2%,国际排名上升到全球第二,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大会开幕式上,科技部合作司副巡视员徐捷指出,中国正在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不断提高中国科技创新的开放度、拓展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加快构建互利共赢的创新共同体,为促进更多共同发展作出新贡献。表现为:
一是双边和多边创新合作实现新拓展,与美国欧盟等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的创新对话,成为开展政策沟通、平等合作的重要机制。中国已与158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10个政府间合作协定。
二是“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打造共同发展新平台,实施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思想行动,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之路。我国先后面向欧盟、南亚、阿拉伯国家地区开展合作计划,为多个国家培养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建设130余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2个国际联合实验室。
三是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国际地球观测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牵头和主导大亚湾工作计划,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四是支持企业和科技机构走出去,为此中国建设国际技术转移服务中心,搭建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倡导中国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开拓国际市场。同时,中国也欢迎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合资,建立研发机构,鼓励外国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转移先进实用技术并在本地进行产业化、商业化。
北京市科委副巡视员杨仁全表示,北京一直致力于整合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国际创新交流和互动发展,建立“1+2+5”的工作布局,以及综合服务支撑体系,推动北京与国外的技术、人才、市场等创新要素充分对接,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落地。
“1”指一个覆盖多领域、多国别、多要素的会议平台,即ITTC。经过6年的发展,其已成为中国国际创新合作和跨国技术转移的重要平台。
“2”指两个涵盖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合作信息的国际合作推进网络:一是打造北京市国际合作基地实体网络,融入全球创新版图,共培育北京市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93家,并与美国、意大利、以色列等53家国家550多个机构开展合作,涵盖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多个战略新兴领域;二是建设覆盖全球的创新合作虚拟网络,即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在北京市科委主导和推动下成立,由15个国家和地区的42家技术专业和创新服务机构发起,目前已与40多个国家约400个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5”指五个联通重点国家、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的创新合作中心,分别是中意技术转移中心、亚欧科技创新合作中心、中韩企业合作创新中心、北京—安大略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和北京—特拉维夫创新合作中心,通过合作平台引导和推动各方推进技术合作交流,以及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合作。
加速技术转移 实现创新合作国际化
“中国与欧洲的企业之间尚存在未开发的巨大潜能,中国现在要走出去的政策,不仅是欧洲企业要进入中国,中国的企业也可以进入全球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大会分论坛中的创业孵化与科技园区国际合作论坛暨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孵化联合体高端对话会议上,欧盟中小企业中心主任克里斯·张提出。
他介绍说,我们有一个与中国“一带一路”项目连接了600多家欧盟中小企业,如卢森堡、丹麦等公司,从废水处理,建立移动和半移动的水泥工厂到环境测量等方面,提供商业、技术和研发的服务。
那么,这些企业希望在与中国的合作中寻找什么?克里斯·张说,他们比较关注能够有更多的市场机会,透明的服务流程,以便更容易建立企业,将技术很好外包,同时保护知识产权,有非常好的生态系统支持其在市场发展,包括人力资源、金融、价值链的合作伙伴等。
科技部火炬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磨坦表示,“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愿同各国加强创新合作,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开展科技人文交流推动国际创新创业合作。这是目前我们的首要工作。”
目前,科技部火炬中心负责“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也协助完成跨境技术转移的合作。具体实施思路是,将主导或者鼓励建设“一带一路”创新创业的载体,首先在国内建设创新创业载体,重点执行促进跨境技术转移或者是跨境联合研发。其次是要在国外建设我国的创新创业载体,鼓励整合国内外的创新创业资源,充分利用中国境内产业的配套和整合能力实现产业化,促进与国外创新创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鼓励企业开展产业技术领域的研发和技术转移,给予一定政策支持。欢迎国外的创业者、科技园的管理者、孵化器管理者到中国的科技园孵化器开展业务,设立创业项目,或者参与到中国的孵化器科技园的管理。还有协助一些对中国产业有兴趣的国外科技园,在中国招商引资,促进中国的企业到境外的科技园区发展,开展跨境的产业技术合作。
应对社会挑战为驱动 培育创新人才
瑞典、新加坡是欧亚创新能力排名前列的国家,正在通过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培育创新人才、形成创新机制。
历史悠久的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是在欧洲排名第9的工程类大学,该学院副校长雷蒙·怀斯在大会主题报告环节,特别介绍了其在教育模式上把创意、创新和创业三方面结合起来产生的作用。
怀斯说,“我们注重一流的教育,也重视创意、创新,还有创业,所以学校特别支持博士生、硕士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力。由此,在大学设立开放实验室,融入以应对社会挑战作为驱动的教育概念,希望能够让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应对一些具体的挑战,最后把相应的解决方案转化成可实现的成果。
他说,我们发现用设计思维来解决城市疾病、城市发展问题是非常有用的做法。这种把城市面临的问题放到大学实验室发挥年轻人智慧解决的模式,可以复制到其他城市。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可以真正参与到社会发展中,也就会允许更多的创新企业涌现。
2016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中,新加坡国立大学首次拿下排行榜龙头。就大学科研创新的商业化潜力开发,新加坡国立大学产业联合办公室主任、世界技术转移经理人联盟前主席肖恩·弗拉尼根谈出独到的实践经验。
弗拉尼根说,针对有些学生想要创新创业,但不知利用哪些工具、资源如何发挥作用的情况,我们开发出一个专利网格图,把现有专利全部收集在模板上,观察研究成果落地需要引入哪些缺失要素,以作为指导指南。
他介绍说,每年我们开展200多个活动,营造整个创业生态环境,把不同的背景和领域的人结合在一起,从中了解其他专业、行业的挑战,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专长与其对接。并在知识产权、科学关键技术指标等方面,为客户提供培训服务,助其跨越障碍。在过去几年,大学诞生了2000多个专利,每年实现5000多个技术成果转移,预计在未来几年我们将培育出上百个初创公司,形成一定的规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