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果树研究所以科技创新为果农输送“点金术”
- 来源:智网新闻
- 2017-11-24
一亩苹果园,配套新技术后,竟然能节省成本5000元?
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花果管理岗位科学家、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研究员王金政领衔的科研创新团队历经9年试验和集成示范,已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眼下,这项省钱又省力的“重磅”创新成果——化学疏花疏果及免套袋综合管理技术,正在山东、陕西、山西等地开始大面积“火热”推广。
这仅是山东省果树研究所以“接地气”的先进技术服务果农发展的一个缩影。
隶属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始建于1956年,是山东省唯一的果树专业研究机构,也是黄淮海地区规模最大,学科最为齐全、科研实力较强的果树专业科研院所,主要从事苹果、梨、桃、樱桃、葡萄、石榴、草莓、蓝莓、枣、板栗、核桃、柿等树种的研究与技术推广。多年来,该所以果农遇到的难题为研究方向,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先后承担300余项国家、省级课题,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20余项,审定果树品种196个,授权国家专利157项,以苹果省工省力栽培、“鲁丽”苹果新品种培育、核桃、板栗、枣等干果新技术等为代表的一项项“实用、管用”的科技成果,破解了一个个令果农发愁的难题,有力推动了我国果树产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加快优质、高抗、高档干果新品种选育,为我国干果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这种核桃皮薄到一捏就碎,你看它种仁饱满淡黄,可整仁取出,吃起来不仅没涩感,还有一种糯米香味,相比其他品种,它的脂肪含量达65.7%,蛋白质含量21.6%,营养价值更高,特别适合小孩和老年人食用。”淄博市临淄区南术西村的种植大户常传波,一谈起自己核桃园里的“香玲”,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香玲”,仅是山东省果树研究所选育优质干果新品种的代表之一。近年来,该所依托自身建立的山东省干果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枣、核桃、板栗、柿子四大主要干果展开技术攻关,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创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贮藏加工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服务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课题组负责人周广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该所在主持的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重大课题——优质、高抗、高档干果新品种选育中,收集引进了147份干果种质资源,配置出杂交新组合72个,已获得杂种实生苗18700余株,筛选出干果优系36个,为干果树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中心先后选育出50余个核桃、板栗、枣等干果新品种,有33个品种已通过审定,其中18个通过国家审定。”据所长陶吉寒介绍,这些新品种、新技术已获得授权国家专利11项,并先后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励7项。其中,2012年,“枣系列新品种选育及育种技术创新”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核桃种质资源评价与新品种选育”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普及种植新技术,大力推广新品种,该所将取得的科研成果与管理技术以公益性形式进行了转化和示范推广应用。“近年来,我们先后举办各类大型培训班40余次,培训果农和技术人员2万余人次,并在泰安、莱芜、乐陵等地建立27处良种示范基地,目前推出的新品种、新技术在山东省新发展的干果果园中占80%以上。”陶吉寒告诉记者,这些技术成果还推广到河北、北京、湖南、云南、陕西、新疆等干果主产区,面积达300万亩以上,年创社会效益超千万元,为我国干果产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出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作用。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鲁丽”中早熟新品种已超越“父母”,成为苹果大家族中的靓丽新秀
这注定是一颗不一样的苹果。外表上,它呈圆锥形,浑身通鲜红,果面光滑,如同打蜡,而果肉淡黄,肉质细嫩、硬脆,由于果心小、汁液多,一口咬下去,苹果味非常浓,水分充足,口感甜美,让人赞不绝口。
这就是果树专家、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副所长李林光研究员带领科研团队历经15年精心选育出来的“宝贝”:中早熟苹果新品种“鲁丽”。
“鲁丽”系出名门,它的杂交母本是藤木一号,父本是皇家嘎拉。但在李林光看来,眼前的“鲁丽”在综合品质上显然已超越了“父母”:论外观,它大小整齐划一,比嘎拉漂亮好看。品内质,它甜酸适度、香气浓郁,又胜过嘎拉一筹。据介绍,它的生长性状跟嘎拉基本相同,均具有早实丰产的性状,在中早熟品种中,它的颜色最深、最红、最好看,使人赏心悦目。
“‘鲁丽’7月中旬开始着色,7月下旬果实成熟。成熟期比藤木一号晚半个月,比嘎拉早半个月。而此时主栽品种美国8号和嘎拉还没有大量上市,市场缺少全红优质果,正好能赶上好行情,卖个好价格,深受果农欢迎。”李林光告诉记者,“鲁丽”的丰产性非常好,平均单果质量在215.6克左右,具有栽上在第二年就结果的特点,到第四年即进入丰产期,亩产可达3000公斤以上。
但这样一颗好看又好吃的果子,选育起来可并不容易。早在2003年,李林光课题组就以“早熟、优质、适合无袋栽培”为目标,用“藤木一号×嘎拉”为母本,在2004年获得杂交苗7000余株,2005年定植,2008年开始结果,2012年初选优系24个,2013年至2017年复选、决选和生产试栽,2015年8月通过省级专家验收,2017年2月通过山东省林木良种审定。
15年呕心沥血,李林光课题组终于实现了不套袋就能果面全红、含糖量高、品质上等、耐储运的“鲁丽”惊艳亮相,可谓水到渠成。
化学疏花疏果、免套袋、生物防治等新技术多管齐下,每亩苹果园节省成本5000元不是梦
每当苹果花开的时候,忙着四处雇人疏花疏果是莱州市朱桥镇由家村琅琊岭生态农场示范园王景波的头等大事。
“苹果一簇花一般开5朵,要留中间一朵最大的,疏花要靠人工踩着梯子拿着剪刀一朵一朵去修剪,爬上爬下一天下来累的腰酸背痛腿麻。”据王景波介绍,即便忙个不停,一人每天也只能疏花七八棵树。他的上千亩果园需要近100多个人工前后忙活20多天。“一个人工每天按最少100元算,一亩成本就接近1500块钱。”
再说苹果套袋,是当前苹果种植普遍采用的一项技术,其背后却有果农的无奈。
“套袋可以防虫防病、提高着色和果面光泽度,比不套袋的苹果卖相好、价格高,尽管辛苦费力,我们也都不敢省工。但一亩果园要套上1.5—2万个袋,再加两次摘袋,这成了苹果种植中最耗费人力的环节。每到这时候,不仅果农全家齐上阵,还要雇人起早贪黑紧忙活。”王景波深有感触。
怎样才能不用人工疏花疏果、不套袋,也能种出好苹果?这不仅是果农王景波们的迫切愿望,更是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的重点攻关方向。而化学疏花疏果、免套袋、生物防控等配套技术的诞生,正是该所献给果农们的最好礼物。
2016年,具有超前意识的王景波果断拿出400亩苹果园作为实验果园来实施这项新技术。结果没有让他失望。“不仅每亩节省成本近4000元,产量比传统方式种植的苹果还增加了近20%,‘80’等级及以上的苹果占了八九成。”
今年春天,他早早找到王金政研究员,要求把这项技术应用到600亩果园,还增加了一个“免套袋”的试验项目。
在初花期、盛花期各喷施1次“智疏优花”进行疏花;盛花后10天和20天各喷施1次“智疏优果”进行疏果。“一亩果园只需要不到3个人工,三天半时间就完事,真是省心又省力,仅这一项就给我节省成本超过40多万元!”曾经忙得“脚打后脑勺”的王景波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据王金政研究员介绍,疏花的主要原理是“打时间差”,即利用中心花和边花开放时间的不同,待中心花授粉受精后,喷洒疏花剂来阻止边花授粉受精。“目前,我们已筛选并研制推出石硫合剂、有机钙制剂、植物油三种疏花疏果剂。该技术对果实外观品质没有影响,还能使果树营养供给更充足,树势更好,结出果子的个头更大。”
苹果不套袋了,病虫害咋解决?按照王金政的指导,王景波的果园首先采用了宽行密植的栽培模式,这样既适合机械化作业,又能通风透光,显著改善了果园微生态环境。同时采用起垄覆盖、行间生草地面管理系统,病虫害发生规律检测与科学精准施药、农业与物理防控、性信息素诱杀与迷向防控等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使桃小食心虫和梨小食心虫得到了有效防治,病虫果率可以控制在1%以内。
解决了病虫害,省去了套袋,王景波对由此带来的效益心里最清楚,他给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一亩果园需要约1万个纸袋,每个纸袋6分钱左右,人工套袋每个工费约为7分钱,摘袋+转果费用每个约7分钱,总共算下来,每亩比以前要节省2000元。“明年我的1100亩果园全都要免套袋!”王景波主意已定。
王金政告诉记者:“不套袋的优点有很多,不光是大幅度节省人工成本,种出来的苹果口感也要比套袋的好,还可以减少苹果苦痘病的发生。我们已经连续两年做了相关的农药残留检测,采用免套袋技术和配套的农业、物理、生物及绿色化学防控措施种出来的苹果,达到了绿色食品标准,安全上完全可以放心。”
今年10月14日,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林果分团团长、山东农业大学教授陈学森领衔的专家组,来到王景波的示范园现场考察验收。验收结果表明:平均单果重274.2克,亩产量4218.8千克,优质果率达85.4%、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4%。王景波向验收组透露,由于他的苹果品质高,客户都是自动找上门来买,预订价格最高达到每斤7块钱。“根本不愁卖!”
不仅王景波的果园获得了大丰收,考察验收组在沂水、荣成、莱州等地几个千亩以上的大果园进行验收看到,通过采用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推广的化学疏花疏果、免套袋、现代矮砧密植集约栽培模式、专用授粉树、壁蜂授粉、铺设反光膜等综合优质花果管理等系列配套新技术,果实单果重、亩产量、商品果率等指标超过常规栽培对照园,均实现了亩增效达5000元。初步估算,山东省的苹果园如普遍采用化学疏花疏果等技术,每年可节省30多亿元生产成本。
果园采用昆虫病原线虫实现“以虫治虫”,是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生防中心孙瑞红团队历经多年研究成功的昆虫病原线虫生物防治害虫技术。据孙瑞红介绍,昆虫病原线虫是一类专门以昆虫为寄主的致病性线虫。它在自然条件下生活在土壤中,通过昆虫身体的自然孔口或间接膜侵入,在昆虫的血腔体中大量繁殖其携带的共生细菌,产生毒素导致昆虫死亡,并分解其组织作为食物来源繁殖大量新线虫,实现昆虫病原线虫田间持续控制害虫的良性循环。
“每年的5月上旬和7、8月份的雨季,采用地面喷雾、泼浇、滴灌、微喷等方式喷洒昆虫病原线虫,只要地面湿润、没有覆盖物,它都能很顺畅地进入土壤。”孙瑞红告诉记者,昆虫病原线虫对寄主具有主动搜寻功能,进入土壤后会很快找到寄主,是果树害虫、蔬菜害虫和草坪害虫的“天敌”。“由于该虫个体极小,1亩地可以使用1到2亿条,它对人畜牧安全,也不污染环境,杀灭害虫的速度和防治效果比常用的化学农药还要好。实践结果显示,采用该技术可使田间诱蛾数量减少93.3%,控制虫害效果达99%,目前,我们已将昆虫病原线虫产业化,为大面积服务果园奠定了基础。”
据介绍,我国现有苹果栽培面积近4000万亩,山东省苹果栽培面积450万亩。由于一家一户的小规模果园占主体,仅有少量的大型新建果园,随着大量人工投入和人工成本逐年提高,造成很多果园投入和产出已不成正比,严重制约了苹果生产。“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推出的这些新技术,可操作性强,示范效果良好,不仅引领着现代苹果栽培技术发展方向,也是现代果园栽培管理节本增效发展的大趋势,可在全国苹果主产区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同时,对我国新建果园和老果园更新改造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示范推广意义。”陈学森教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