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无人机:耐心比噱头更重要
- 来源:南方都市报作者:杨建国
- 2015-10-20
最近,似乎能和农业沾上边的,都赚了个盆满钵满。前阵子,各地还都刮着“农村电商”风,这阵子,“农用无人机”又成了“香饽饽”。有鼓吹“农用无人机将诞生千亿级市场”的,有上马“无人机产业园”的,有在股市热炒“无人机”概念的,也有“农民工开无人机洒农药月入过万”这样的致富故事……套路看起来很眼熟,之前的“农村电商”就是这个路数。但实际上,国内九成农村电商处于亏损状态,有这样的前车之鉴,不能不让人对这股农用无人机热潮多个心眼。
从日常应用来看,农用无人机的效果显而易见,以喷洒农药为例,农用无人机能有效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还能避免作业人员暴露于农药的危险。尽管作用如此明显,但从我走访各地农村的实际来看,对农用无人机还是感兴趣的多,实际入手的少。
至于原因,往简单了说,阻碍农用无人机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在于“不划算”。抛开我国人多地少,一分田里奔小康的基本现状,现在农村的实际情况是,一方面,农产品价格偏低,另一方面,农用无人机价格过于高昂。除了价格成本,还有学习成本,农用无人机需要专门的操作培训和维护知识。这些对于农民来说,不值得,也不划算,还不够添乱的。
回过头来,仔细梳理下,农用无人机的相关信息,讲前景的多,谈现状的少;讲技术的多,谈价格的少;讲便捷的多,谈困难的少……而那些敢于“尝鲜”农用无人机的,也都有着相似的基础:大规模的种植面积、合作社为单位的组织形式、较高的农业机械化基础,以及必要的补贴政策等。
这些条件,揭示了农用无人机存在的基础:现代农业。大规模的种植面积,对应着适度规模经营,合作社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对应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机械化基础,对应着我国在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方面的努力,更不用提,背后的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改革和探索……
正是建立在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上,建立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前提下,农用无人机才得以降低成本门槛,用规模来提高效益。因此,鼓吹农用无人机市场广大的,还得先明白一件事:我国现代农业的建设,不会一蹴而就,所谓千亿级的蓝海,也只会一点点地释放出来,先别急着画饼,没有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农用无人机更多的只是个夺人眼球的噱头。
除了外部条件远未成熟之外,农用无人机产业本身也有着不小的问题。技术上的问题,暂且按下不表。目前农用无人机市场,还属于“野蛮生长”阶段,行业标准尚未健全,品牌、质量也鱼龙混杂。
从产业角度来看,农用无人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有企业,无产业,受限于标准的缺失,农用无人机在批量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方面,相对薄弱,更多的是企业自发性行为,整个行业尚未找到合适的快速生长、复制、规模化的路径;第二,有硬件,无软件,目前仍处于硬件盈利的模式,应用方面也相对集中于喷洒农药、播种等几个固定环节,包括数据勘探、应用,后期服务等产业链条的延伸部分,目前仍称得上一片空白;第三,有市场,无配套,这里的配套既包括无人机操作的培训、维修体系的建立,也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建立和完善等等。
说到这,我要特别说一下目前流行的一种倾向:过于迷恋技术。农村电商是技术、农用无人机是技术、农业机械化是技术……一些地方政府舍本逐末,把重心完全放到了技术层面,迷信技术能改变农业。但实际上,上面提到的农业科技本身并不是农业发展的目的,而是实现形式之一,更多的是一种工具,一种能力,现代农业的核心应该放在产业协作和科技交互上,放在规模经营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改革和创新上。
最近只要谈到农业问题,我都在反复说一个词:耐心。现在农业站在了风口上,大家投资的热情有了,资金的保障有了,政策法规有了,领头企业有了,尝鲜者也有了,那缺的是什么呢?缺的就是耐心,缺的是坚持,要给整个行业留足试错的时间,要给企业留足创新进步的空间,要给政策法规留出完善的时间。在我看来,对现阶段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来说,这份耐心,要比“噱头”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