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阡陌农田到科学城,上海张江如何形成世界级科学家集群

  • 来源:智网新闻
  • 2017-10-30
 
      从阡陌农田到高科技园区,上海张江用了25年。下一步,是向世界一流的科学城迈进。
 
      目前,中国三分之一的1.1类新药原创成果诞生于张江。上海60%的世界顶尖创新人才和“千人计划”创业专家,5.38万名一流研发创新人才集聚张江,使之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最为集聚的区域之一。
 
      人才集聚还只是张江科技创新的成果之一。在产业集聚方面,张江以药品和医疗器械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集成电路保税产业链为改革先发效应,推动项目和企业的分散发展变为产业链的集群式发展,基本形成中国“硅谷”、“药谷”、“医谷”联动的创新集群优势,形成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和类脑科学、人工智能、精准医疗等产业集群。
 
医谷现代商务园
 
      量子通讯卫星和C919大飞机的上天、5G中国“芯”的诞生,大科学设施集群和国家实验室的建设,都与张江息息相关。目前,张江已经建成的大科学装置有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正在建设的有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和超强超短激光装置。
 
      “为什么上海能吸引到中科大的量子通信卫星团队?因为这里能找到小卫星和高端装备相关的产业链。”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院长陈炜在研讨会现场说道。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葛培健在研讨会上总结说,25年来张江的发展共经历过4次转型。
 
      1992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张江为独立建制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开发区;1999年,上海市聚焦25平方公里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小张江”),明确提出从“引进经济”转向“创新经济”,重点是以中国“硅谷”、“药谷”为方向的创新创业;2011年11月,上海创建张江高新区(“大张江”),张江高科技园区成为核心园,突出从“引进创新”转向“自主创新”;2014年12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张江成为上海自贸区内创新功能最强、面积最大的片区,是实行自贸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战略的主战场。
 
      在引领开放创新方面,张江在上海率先形成了科研创新国家队、跨国研发国际队、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本土队等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开放创新链。
 
      根据《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未来的张江科学城将围绕“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和“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目标战略,实现从“园区”向“城区”的总体转型。
 
      葛培健称,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标志是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本土引擎企业,即拥有“中国造”的“独角兽”。
 
      陈炜坦言,张江要引领创新功能,未来主要突破三方面限制因素:一是有待加强吸引全球高峰人才创新创业的个性化特殊政策和市民待遇;二是有待突破跨境跨界跨部门的产业链和要素整合体制机制障碍;三是有待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和商务环境。
 
      针对张江正在打造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陈炜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张江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发展需要解决以下挑战。首先是融入科创中心的问题。由于人才政策和创新创业生态方面的一些因素,大科学装置的成果很多有待在上海转化。其次如何留住人才,尤其是维护设备、操作实验的技术人员。张江需要继续探索这些领域的调整和创新。
 
      当天的研讨会上同时发布了《张江模式》一书。该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囊括了张江25年来4次重大创新转型以及承担起国家战略的经验总结,是一部直接转化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重大决策成果的决策咨询报告。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讯媒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