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解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方程”
- 来源:智网新闻
- 2017-10-30
中国稀土谷—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内蒙古辉腾锡勒风力发电场。
库布齐沙漠生态太阳能光伏治沙发电综合示范项目。
伊泰煤间接制油工业化工艺正在全国推广,图为年产16万吨的伊泰煤间接制油生产线。
内蒙古荷马糖业科技扶贫成效显著,图为利用引进的德国T3甜菜联合起收机起收作业现场。
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研发的世界首条稀土着色剂生产线。
国内首条AP1000核燃料元件生产线首批产品下线。
国内首条AP1000核燃料元件生产线首批产品下线。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开幕会上所作报告中关于创新的内容,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一个拥有绵长历史的大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巨大决心。
站在新起点,如何解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方程”?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科技人一遍遍做着深入思考。
抬眸回望,过去的五年,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的提升,内蒙古科技改革与创新发展波澜壮阔,一批批实用技术成果落地生根,一批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解决产业技术瓶颈,有力地推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
面向未来,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应运而生,科技创新引领内蒙古向现代化奔跑的加速度,许壮美草原一个更好的明天。
壮歌逐梦,顶层设计孕育走进前列时代传奇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源于对国内外大势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深刻洞察。当前,世情、国情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从国际形势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各国之间的创新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现状看,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相对而言,连续多年,内蒙古在发展的“高速路”上奔跑。创造奇迹,也伴生问题:主导产业结构单一、链条不长,总体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
形势,催生思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提出了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与共和国休戚与共。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提供强大动力。
思路,决定出路。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特色,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抓战略,强化顶层设计;抓改革,理顺体制机制;抓统筹,提升创新能力;抓项目,引领产业升级;抓企业,培育创新主体;抓合作,推进协同创新”,内蒙古以“六个着力点”为主攻方向,奏响科技创新最强音。
弈棋落子,首重布局。
2015年,自治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创新改革顶层设计和重点部署,先后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和《内蒙古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规划(2013—2020年)》,对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做出设计和部署,以前瞻性思维确立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举措和重点任务。
2016年,印发《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提出建成创新型内蒙古和科技创新强区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未来30年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围绕“六大基地”“两个屏障”和“七业同兴”建设需求,持续开展了稀土、有色金属、现代装备制造、煤化工、现代种植业、现代畜牧业、大宗工业固废利用等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与设计,标志着自治区在产业技术创新发展顶层设计方面迈出了关键步伐。
与此同时,修订的《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新鲜出炉,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法律保障成为政策导向的新亮点。
研究制定激励政策,《自治区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改革若干意见》《自治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八项措施》《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方案》《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
……
内蒙古一系列引领科技创新的重磅规划和方案密集出台,清晰定位科技创新供给的新坐标。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系统思维聚合力,以创新思维增活力,科技创新的风潮在草原大地上激扬。
改革提速,汇聚优势拉动创新驱动强大引擎
“现在自治区的科技计划项目少了、精了、要求高了。”打开2017年内蒙古科技计划项目储备库网页的窗口,内蒙古科技厅发展计划处处长刘爽介绍。
项目由多变少、由粗变精的背后,蕴藏着内蒙古对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实施创新的强大推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以创新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为抓手,率先对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出台《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储备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结合技术路线图结果,广泛征集科技项目并进行适用性和先进性分析,有针对性地建设自治区科技项目储备库,从源头上切实解决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和研发效率不高的顽疾,这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得到了科技部的充分肯定,并作为培训的典型案例。
“过去,科技项目飘在天上,不接地气,也不公开、透明,我们这样的企业很难获得支持。改革后,只有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项目才可以入库,得到支持,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和透明。”托克托县宏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贾文斌满心喜悦地说。
擂响创新驱动的改革之鼓,需要直击难点、痛点和堵点
围绕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一批破除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藩篱的相关改革措施连续出台: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加强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意见》的出台,重构科技计划布局,确定六大主体计划,解决了科技计划分散、聚集不够的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加强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意见》的出台,重构科技计划布局,确定六大主体计划,解决了科技计划分散、聚集不够的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及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的若干意见》发布实施,让沉睡多年的科研仪器“转”起来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的实施意见》两个文件出台,让各类科技创新新业态、新产业、新主体涌现出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
设立内蒙古科技协同创新基金,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截至目前,资金规模达8.08亿元,通过项目撬动盟市地方财政、银行、基金、民间投资等机构资金投入5.65亿元,杠杆放大2.44倍。
……
科技体制改革主体架构基本建立,企业创新政策、计划经费管理、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内蒙古多项改革均走在了兄弟省市前列。
破梗阻、解难题,改革释放出的新动能和新活力不断迸发涌流。
来自自治区科技厅的资料显示,内蒙古已初步形成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2016年,内蒙古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达到147.51亿元,较2012年增长45.4%,年均增长9.8%;全区三种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万件大关,达到10672件,比2012年增长1.26倍,年均增长22.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49件,比2011年增长3倍多;万人国内科技论文数量达到2.18篇,较“十二五”初期增长了55%;技术合同交易总额达到144.19亿元,是2011年的近两倍。创新基础条件显著改善,自主创新领域不断拓宽,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2015年,内蒙古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2%,较2011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11%,跃居西部十二省区第1位。
统筹资源,“三位一体”全面构建创新升级版
“以前我们跟高校院所合作,就是单点联系、短平快解决具体问题,常常要求着人家干。有了研究院和工程中心之后,很多院校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变化,在金宇保灵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刘国英看来是如此明显,“有了政府的支持,咱们老板投资也更加大胆,这几年我们科研投入每年增长5%—10%。”
刘国英看到的变化,是内蒙古“三位一体”统筹资源、破解发展瓶颈的典型案例之一。
审时度势方能成竹在胸。
科技进步贡献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3个百分点;R&D/GDP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5……地处北部边陲,经济相对落后,区域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内蒙古的痛。
这是化解难题的智慧。
就创新能力而言,内蒙古要补的很多,科技系统从哪里着手?内蒙古通过反复调研、讨论,形成共识:作为欠发达地区,只有统筹全球资源,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就创新能力而言,内蒙古要补的很多,科技系统从哪里着手?内蒙古通过反复调研、讨论,形成共识:作为欠发达地区,只有统筹全球资源,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大政既定,三军疾进。
内蒙古按照项目、人才、平台一体化建设原则,从项目安排、资金投入、平台建设、成果收益分享以及各类奖励政策方面进行统筹,改变人才结构,提升区域创新力。
积极推进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累计投入补助资金1亿多元。新增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自治区零的突破。截至目前,自治区拥有1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总数分别达153家、159家、278家。全区共拥有各类创新平台载体共874家,80%以上为5年内建设。
开创性地组建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以及北大、浙大、上海交大等新型研发机构47个,自治区财政投入8.42亿,带动盟市企业投入超过20亿,目前这些研发机构正在引领重点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其中,中科院稀土研发中心稀土新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内蒙古稀土产业有望发展到以中高端为主,产值发展到3000亿元以上。
新增2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数达3家;新增5家国家农业园区,总数达7家;新增3家国家特色产业化基地,总数达9家;新增5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数为7个;建设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新增6家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10家。支持呼和浩特市争取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获得7.2亿元资金支持。目前全区共建设自治区高新区9个、高新技术特色工业产业化基地43个、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个、新型研究机构47家、院士工作站113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4个。这些载体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引进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的实施意见》,组建内蒙古众创空间联盟和星创联盟,建立众创空间信息服务共享平台。目前,认定众创空间试点139家,其中35家被科技部列为国家众创空间。认定“星创天地”142家,其中21家纳入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创新布局,广纳英才的人才强区战略也渐次铺开。这5年,内蒙古创新人才发展机制,营造引进、使用和培育人才的“碧水蓝天”。其中,累计培养、支持创新团队191个、引进培养“草原英才”730人。共有11人、4个创新团队、1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3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3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借助各类平台,柔性引进两院院士和外藉院士127人,院士专家团队850余人……人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让内蒙古感受到了科技的强劲推力:2015年,内蒙古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2%,较5年前提升了10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名列西部省市区第一。
强化导向,项目实施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鄂尔多斯市大路工业园区的大唐粉煤灰湿法工艺提取氧化铝项目现场,全新生产线的技术攻关和论证已经完成,中试阶段也刚刚结束。大唐托电,这个全世界最大的火电厂多年来产生的几十亿吨废弃粉煤灰,很快会在这条生产线上变为氧化铝制品。这一计划项目的落地,将粉煤灰中氧化铝的提取率提高到了85%,将改变我国贫铝的产业格局。
鄂尔多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仲平回忆:“过去通过传统工艺从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成本高、提取率低,企业几乎不盈利。新的湿法工艺项目立项之初也非常艰难,企业出于成本和利益的核算,计划曾经险些被迫中止。但是在关键时刻,自治区科技厅的支持把濒临停滞的项目激活了,事实证明科技管理部门的这种支持是科学的、有前瞻性的。”
翻开2017年内蒙古的科技计划申报指南可以看到,科研项目的指向,几乎全部是内蒙古优势和特色产业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
这5年,内蒙古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农牧业、生态修复等领域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工程,合力解决企业的技术瓶颈。累计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328项,投入经费6.75亿元,一大批重大技术成果决胜大市场:“大型汽轮发电机组次同步谐振/振荡的控制与保护技术、装备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新型反恐防暴车辆填补了国内空白;诞生了世界首例转乳糖分解酶基因奶牛……
在抓项目引领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中,深入推进实用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工程也被推向前台。
着眼于产业技术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内蒙古将成果推广、专利转化确定为科技计划的重点支持方向,转移转化了一批科技成果,为推动自治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起到积极作用。统计显示,2015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奖获奖成果累计创造产值77.8亿元、新增利税37.8亿元、创收外汇673.5万美元、节约资金226.8亿元。其中,由内蒙古中科合成油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温浆态床煤基合成油技术已在鄂尔多斯建设2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产业化项目,是由民营企业承担的百万吨级煤间接制油项目,该技术成果已向全国推广应用,建成国内最大的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产业化示范项目。
出台《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八项举措》,直面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建设科技大数据和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平台,使科技成果直接面向市场,打通信息不对称梗阻;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创新成果交易后补助模式,推动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构建更加符合市场规律的科技成果转化分配机制,激励广大科技人员投身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强化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各类平台、载体成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孵化、示范、推广平台,全方位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走在兄弟省市的前列……
内蒙古以抓项目引领产业升级的步履铿锵有力,老产业有了新绝活,“高、精、尖”色彩渐浓。
强化主体,产学研联合驱动经济发展新动能
“看,一点沉淀也没有!”9月末,包头市郊一栋车间里,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主任池建义摇晃着一瓶乳白色的氧化铈悬浊液。这种完美均匀的稀土抛光剂,可磨出无比光滑的金属镜面,装在军用飞机上。
十几种创新产品,距离上市只有一步之遥——无毒无害的稀土染料、绿色无污染材料上镀的稀土永磁体、温室用的稀土光源……稀土资源世界第一的包头,过去只能卖矿赚点小钱;两年半前,内蒙古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已成为国内重要的稀土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为包头稀土产业开辟出一条金光大道。
目前,内蒙古像“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一样的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已达47家。同时,累计组建24个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些机构犹如一剂强力催化剂,对接科技和市场,催化地方经济与企业主体的“化学反应”,为创新驱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从技术到成果,再从成果到产品,科技创新转化成经济效益这条长长的路,需要成熟的创新生态环境才能充分孕育。
5年来,内蒙古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推动项目、人才、平台、技术、金融等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经费主要投向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建在企业,高层次人才主要引向企业,全社会研发投入主要由企业完成,科技奖励主要由企业获得的创新创业热土,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推进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设立科技协同创新基金,规模达到8.08亿元,解决初创期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设立风险补偿资金,与金融机构协商合作,推动建立知识产权质押风险补偿机制。
大力度落实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等支持政策……
一系列新政良策,将“聚力创新”的浪潮愈推愈高,激发企业释放创新创业活力,众多企业正形成创新梯队,雁阵式地迎着产业“风口”起舞飞翔。
如今,在内蒙古广袤的大地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翻番,达到352家,2017年年底预计将达到500家。
高新技术企业也正由内而外释放着强大能量——
看前沿,战略高新技术攻关加速突破:内蒙古一机集团成功研发出大功率AT变速器,填补了我国现代交通技术领域的空白,打破了该技术和产品长期被国外企业所垄断的局面,彻底解决了我国汽车行业重型卡车和高端商用车大功率自动变速器产业化自主研发的技术瓶颈……
望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点不断形成:浙江大学包头工业技术研究院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7万吨彩色钢板生产线,其印花工艺可媲美纺织品印花工艺,产品用于建筑内外饰装修材料,成本较传统建材降低1/3,省工省时,投产后产品价格较传统钢板提升2倍以上,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观升级,科技支撑产业升级的成效持续强化:北重集团在国内研发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耐高温钛合金棒材及真空熔炼结晶器用大口径厚壁无缝紫铜管,其生产的各种规格厚壁无缝管材、棒材成功为我国核电、超超临界火电和航空航天工程配套;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NTE260电动轮矿用自卸车的研究与开发”项目突破了以前整套系统进口的局面,产品占据国内75%以上市场份额,远销非洲,成为国际一流科技水平“代名词”……
区域创新,科技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大网络
6月28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巴彦镇万鑫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栓柱坐在中国(内蒙古)·以色列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大会的嘉宾席,认真聆听以色列农业设施企业的介绍和项目推介。他想从中找出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智慧农业技术。
在由自治区科技厅和以色列大使馆共同主办的此次大会上,同他一样,不少来自农牧区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提出了技术需求。以色列15家企业向内蒙古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推介了节水灌溉、温室种植、污水处理与监测等先进技术,内蒙古79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提出了科技合作研发需求,并一对一进行了对接。
5年来,内蒙古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以大科技、大开放、大合作为创新发展思路,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
区域科技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内容更加具体、务实——
京蒙、粤蒙、鲁蒙科技合作从单纯产学研合作,向“产学研+产供销”一体化合作转变。京蒙科技合作现代农业技术转移平台已经启动运行。京蒙联合共建的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京蒙合作站,建设了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等6个示范工作站,发展加盟单位31家,对外开放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工程中心9个,每年挖掘分析检测、联合研发、技术转移等各类创新需求100余项,为解决区域、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问题提供服务。
与大院大所合作支撑和带动了产业发展——
重点强化与中科院、工程院、清华大学等大院大所的合作,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重大工程科技战略咨询等活动。五年来,建院士专家工作站113家,协议引进院士127名,入站院士专家团队850余人,联合开展攻关项目207项,支撑和带动了产业发展。其中,北方重工集团建设的特种材料院士专家工作站采用重型挤压技术,成功试制出高规格的不锈钢厚壁无缝管材,实现了这一材料的国产化。内蒙古自治区呼吸疾病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立了“内蒙古呼吸疾病生物资源标本库”,为我国蒙古族人群和北方汉族人群呼吸疾病个体化诊治提供丰富的病例储备。
国际科技合作稳步推进——
推动建设了中蒙技术转移中心平台和中蒙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转移转化平台,中蒙生物高分子应用研究联合实验室启动运行。新增3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基地总数达8家,这些基地与美国、俄罗斯、英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开展合作与交流,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引进了一批国外高层次人才。金宇、伊利等企业在欧美发达地区建立研发基地,部分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技术成果展示交易成果丰硕——
中蒙技术转移暨创新合作大会、中国(内蒙古)·以色列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大会、中国(满洲里)北方国际科技博览会、中国(赤峰)北方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中国新丝绸之路·锡林郭勒草原畜牧业创新品牌展示交易会,以及京蒙、蒙粤、蒙鲁专项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对接会等合作活动展示、交易并转移转化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仅2016年,三大展会展示科技成果6000余项,意向成交金额达48亿元。
如今,在内蒙古,科技合作形态发生着历史性转变,实现从零散合作向统筹集成的转变;从跟踪型合作发展为互补型合作再到牵头组织型合作。一个多主体参与、多渠道推进、多形式促进的科技创新合作体系正在形成。
无愧时代,面向未来的战略部署稳步推进
特殊时刻,意味着特殊的使命担当。
走进新时代,新一轮科技创新号角声声,鼙鼓阵阵,内蒙古创新驱动发展深入破题的路径需要呼之而出。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
这是来自审时度势的判断:未来5年是自治区主动适应、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关键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科技事业将面临着历史上最大的发展机遇期。
在前瞻设计中把握走向,在运筹推进中彰显担当。
内蒙古未来5年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赫然醒目:基本建成创新型内蒙古,高新技术产业取得集群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若干领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体系。建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本土自主创新型企业、特色产业研发机构、开放型实验室、研究型大学、公益科研机构和现代化科普场馆,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比例显著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进入全国中等靠前先进水平,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
这是奋起直追、力争超越的决心和魄力——
未来5年,全区综合科技实力进入全国中等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综合科技实力在全国的排位进入前20位。
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500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4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科技服务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
高新技术领域、农牧业主体技术领域以及面向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科学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集群突破;工业整体技术水平进入全国中等靠前位置,农牧业主体技术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生态、资源与环境科技水平保持全国先进,社会信息化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流通、交通、金融等服务业技术应用达到全国中等以上水平……
从这决心和魄力中,传递出更多的内涵和更重的分量——
内蒙古正在向着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的创业和创新蓄势。
牢记使命,再谋跨越的创新脚步行稳致远
“伴随内蒙古科技实力的提升,科技创新一方面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如何选择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将面临更大的难度。进入新阶段、面对新使命、实现新目标,科技界的‘奋发有为’也需要注入时代新内涵。”10月18日,观看完党的十九大开幕会后,自治区科技管理部门达成共识。
创新不是喊口号,需要披荆斩棘的勇气,破釜沉舟的决心,扎实落地的措施。
如何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自治区科技管理部门给出这样的战略谋划——
紧扣自治区“六大基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两个屏障”建设和科技惠民等方面的技术瓶颈,重点实施实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科技创新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三大工程”,按照项目、人才、平台一体化建设原则,实现科研项目、资金投入、平台建设、成果收益分享以及各类奖励政策方面统筹安排。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示范体系。依托内蒙古,联合北方其他省、自治区建设国家荒漠化防治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形成面向市场的荒漠化防治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打造我国北方荒漠化防治科技示范带。推进包头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形成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典型模式。在呼伦贝尔、科尔沁、浑善达克、库布其、乌兰布和等典型生态类型区,建设8个左右生态产业创新示范区。
积极培育创新主体。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案,建立现代科研院所管理机制;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支持力度,提高高等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开展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番。健全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业。落实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引进培养各类创新人才。发展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科技协同创新基金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互动,建立科技金融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长效机制。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改革政策意见,深入推进科技经费“放管服”改革,转变科技经费监管方式,在事中、事后监督检查的基础上,强化事前咨询服务,开展事前培训和经费使用纠偏和引导,从根源上帮助科研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规范使用科技经费,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建立完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加快建立完善以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银行信贷和风险投资等金融资本为支撑、以民间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保障。
构筑科技开放合作新格局。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集成并充分利用国内科技资源,全面深化对内科技开放与区域科技合作,切实提高合作实效。建立健全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完善军民融合科技项目实施机制。
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立呼包鄂协同发展机制,建成呼包鄂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完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加强科研条件建设,建立完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回望昨天,一路风雨兼程。未来征途,还需夙兴夜寐。
我们相信,从呼伦贝尔草原到巴丹吉林大漠,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乘数效应,将汇聚起加快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澎湃春潮,演绎“走进前列”的时代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