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科技传媒人的新使命

  • 来源:智网新闻
  • 2017-10-28
 

       新时代科技传媒人的新使命是什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传播手段建设与创新”,一语中的。纵观人类文明史,也可以将其简化为一部传播手段不断创新的历史。人类蒙昧时期的岩画、结绳记事,促进了人类初始文明成果的继承与传播,乃至我们今天仍然可以透过这些“传播手段”得以窥见古人生活、生产与社会组织之概貌。人类文明初期的甲骨、竹简等“传播手段”的发明,直接加速了文明成果的普及和新知识的创造,从殷墟甲骨文中我们找回了曾经“失落”的商代文明,从“河图洛书”、“周易”中我们知晓了中国哲学的出发点。进入中国汉代,蔡伦发明了性价比更高的造纸术,以及宋代毕生发明了活字印刷书,人类“传播手段”进入了铅与火的时代,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播与扩散以迅猛之势在全球展开,局部族群共享全人类文明成果才成为现实。如今信息技术早已引领人类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从简单的文字处理,到复杂的计算,再到移动互联,进而到人工智能,“传播手段”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迭代。因此,新时代科技传媒人,首要的使命与担当,就是充分吸收现代所有新技术,建设和创新传播手段,让党的声音及时、准确地传播到人民中去,让人民的心声和诉求快速地传播到决策者终端。

         传播手段的创新,根本目的是“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四力”的强弱,既是检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导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标准,也是科技传媒人新时代的新使命。

         新闻舆论传播力是什么?就是把一个新闻内容在规定时间有效地传播到应该接受的对象手上。传播力跟不上,新闻就失去了价值,就会成为旧闻。纸媒时代,传播手段依靠印刷来表达,依靠印刷品的物理移动形成传播,所以新闻的生产和配送是集中方式。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飞速发展,新闻的生产正在从集中向分散转变,新闻配送速度则以比特的方式按光速传播。这种由技术变迁引发的“传播手段”的变化,要求科技传媒人,必须不断研发新的新闻生产和新闻配送技术,方能满足传播力的需要。

         新闻舆论引导力是什么?全球每天都在发生着无以数计的新闻事件,有满满正能量、催人奋进的励志故事和重大事件,也有充满邪恶、让人消极怠惰的坏人坏事,掌握着新闻舆论工具的传媒人,生产什么、传播什么,实际上就是在引导什么。作为科技传媒人,要重视传媒技术,但也绝对不能让“算法”完全代替了“选择”,而要把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知识点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定为“选择”的前置条件。只有这样,新闻舆论形成的引导力才不会跑偏,才不会误导公众。

         新闻舆论的影响力是什么?生活在现实世界的每个人,每天都包围在新闻舆论的漩涡之中,各种新闻、各种舆论、各种思潮,或显著或隐性地影响着个人或群体的行为。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都是在潜移默化的舆论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因此,科技传媒人的使命和担当之一,就是创新传播手段,让好新闻,好观点等精准、快速地传播到我们的青少年那里,传播到我们的社会中坚那里,传播到我们的合作伙伴那里,甚至传播到我们敌人那里,形成实实在在的影响力。

         新闻舆论的公信力是什么?新闻贵在真,传播贵在快,唯如此才能形成公信力。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快速发展,丰富了新闻舆论的生产能力,同时也带来了大量虚假新闻、负能量新闻的传播,严重危害到了新闻舆论的公信力。如何解决新闻舆论公信力下降的问题呢?第一是加强新闻采集、生产手段建设,大幅度提高主流媒体的新闻采集、生产能力,对新闻舆论阵地形成全覆盖、快覆盖、准覆盖。如采集环节,可以大量采用物联网技术,生产环节可以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等。二是加强新闻传播手段建设,大幅度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速度、精度,对新闻舆论受众目标形成全覆盖、快覆盖、准覆盖。传播环节,可多采用智能分发、智能推送技术,也可以充分利用4G以及5G带来的高速通道,大流量、低成本地服务公众。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习近平在10月25日上午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常委们会见中外记者时曾经引用元朝学者王冕的这两句诗词,不同样是对科技传媒人的殷殷期待与谆谆告诫吗?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讯媒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