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党代表:新时代要有新担当
- 来源:智网新闻
- 2017-10-25
在这场采访中,“创新”依然是重要关键词。
龙芯CPU首席科学家胡伟武、“天眼”FAST工程副经理张蜀新、中船重工701研究所国家航母工程副总设计师吴晓光、从事传感与测试技术研究的中北大学薛晨阳教授、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邵芸研究员等来自科技领域的代表,讲述了从大国重器到日常生活里那些有关创新的故事。
龙芯2020年向世界中高端产品逼近
胡伟武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带来了龙芯的喜讯。“十八大以来,龙芯迈出了关键一步,从科学院的象牙塔走向了市场,现在已应用于包括北斗卫星在内的十几种国家重器,以及党政办公等信息系统中,还走到了国外,实现了从基本可用到可用的跨越。”同时,作为龙芯产业化主体的龙芯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利润都快速增长。
胡伟武表示,龙芯的性能已经超过国外主流CPU的低端系列产品,正向中高端迈进,相信到2020年,性能会向世界中高端产品逼近。
“习近平总书记说,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说到科技强国,胡伟武说,“要消除这个命门和隐患,我们不仅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而且要耐着性子踏实干。我做龙芯已经17个年头了,相信我干到30个年头的时候,我们会有自己的包括CPU和操作系统在内的技术平台,支撑我国信息产业及工业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信息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张蜀新介绍,经过一年多的调试,FAST望远镜的多个系统已达到设计指标,其灵敏度达到世界一流射电望远镜水平。“在今年8月份开始进行试观测的过程中,搜寻到一批高质量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6颗得到观测认证。”
“中国‘天眼’的建成让几代天文学人的梦想得到实现。”张蜀新感慨,是国家强盛,经济、科技和制造业强大,才让造大望远镜的梦想成真。
更多尖端技术将走进百姓生活
创新是锻造大国重器的利器,也是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钥匙。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邵芸讲述了老百姓不知道的PM2.5数据背后的故事。“我们遥感所从2011年开始监测雾霾,结果显示,从2013年开始PM2.5的下降速率是8%,这说明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她说,“但大家依然觉得非常难受,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风,我们明显感觉风力减弱了,刮风的天数减少了。这个现象的原因很复杂,还在研究中。”
邵芸介绍到,国家高分专项有一颗专门进行大气环境监测的卫星即将发射,在国家空间基础设施里,也有专门用于大气环境监测的PM2.5偏正探测器以及星载激光雷达等,“这些先进的卫星和地面监测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天地一体化的立体监测体系,为雾霾的防控和治理提供更好的科学支撑”。
薛晨阳也表示,高科技项目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高科技项目研究过程中可以产生很多新材料、新技术,比如航天用的高强度碳纤维材料已经广泛民用,北斗导航也应用于共享单车。
薛晨阳举例说,他所在团队在非常尖端的芯片式电子水声传感器上进行针对性的创新研究,研发出芯片式的电子听诊器,可以听到人耳不易分辨的声音,将这些数据上传网络进行智能分析,可以得到人体健康的信息,目前该技术已经开始市场化。
“新时代要有新担当,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努力让尖端技术不仅服务于军队国防,而且要服务于人民的美好生活。”薛晨阳表示。
国产武器装备为保护疆域提升自信
国产航母、驱逐舰、歼20战斗机……这些国防科技领域的明星装备也在今天的“党代表通道”上被频频提到。吴晓光介绍说,目前我国已完全具备自己研发设计中大型航空母舰和大型驱逐舰的能力。
吴晓光说,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舰船装备科技取得巨大的发展和成就。2017年4月26日,航母在大连造船厂下水。6月28日,大型驱逐舰在江南造船厂下水。吴晓光还特别自豪地告诉记者,701所的设计师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7岁,他们中73%都是共产党员。“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和民族就有希望。我非常有信心,不远的将来使我国舰船科技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十九大代表、空军某部原参谋长刘文力介绍了歼20、运20列装部队后的情况。“一方面使部队战斗力得到了跃升,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装备体系建设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作为飞行员,能够驾驶着我们国家自主研制生产的先进战机翱翔在蓝天上,我非常骄傲和自豪。”她介绍说,下一步,空军会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飞行员,以及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