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信心有能力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绿色发展——十九大代表畅谈“与吃有关”的科技

  • 来源:智网新闻
  • 2017-10-23
 

唐华俊
 
何中虎
魏灵玲
沈玉君
凌继河

    从种质资源国际合作到大棚工厂设施农业,从农业废弃物再利用到大型机械进农田。近日,十九大新闻中心请来了四位农业科技专家和一位种粮大户,和记者们畅谈“与吃有关”的科技。

    参加集体采访的五位十九大代表分别是: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院士,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主任何中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研究所魏灵玲研究员,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村能源与环保研究所副所长沈玉君,江西省安义县种粮大户凌继河。

    唐华俊首先摆出三个数字,给记者们介绍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56%,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5%,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

    唐华俊说,这五年中,水稻、黄瓜、桑蚕基因组学机理机制研究、超级稻等品种研究、智能植物工厂等很多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在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自称“小麦人”的何中虎一发言就开始推销小麦:“很多文献数据显示吃小麦是不会发胖的,吃全麦粉对身体更好。”记者们都会心地笑了,这位农业科学家对自己研究的品种爱得太深。“这个工作的特点就是周期长,选育一个品种一般要10—12年,”在小麦育种研究中深耕20多年的何中虎如今很自信,“我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小麦育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我们的基因组学、基因编辑等,与国际最先进水平并行,有些领域还处于领先。我们小麦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有信心、有能力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绿色发展作出贡献。”

    做设施农业的魏灵玲面对记者,先做起了科普:“什么是设施农业?就是大家看到的温室大棚,植物工厂,用它种菜、种花、种蘑菇;当然设施农业也有养猪、养鸡的。它能够突破环境和资源的限制,是高效生产的手段。”

    魏灵玲介绍说,目前我国设施农业面积已达410万公顷,产值9800亿元,创造了4000多万个就业岗位。

    与魏灵玲一样,一身干练职业裙的沈玉君刚刚33岁,她给记者们介绍了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情况。“虽然我们的工作是和畜禽粪便、秸秆这些又脏又臭的东西打交道,但是我们科研的目标是非常美好的,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让农业更绿,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这些都让沈玉君振奋,这正是她工作的方向。“十八大以来,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我们研究提出了适合我国不同区域特点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以及一批单项的技术,已经取得了突破。目前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种养循环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2016年底,我国畜禽分污的资源化利率达到6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

    有记者关心现在农村年轻人是否愿意种地。种粮大户凌继河给出了非常乐观的回答,在他拥有2万亩全机械化农田的农业合作社,“年轻人排着队要来种田,去年这些年轻人平均拿到14.7万元的年收入”。

    凌继河清楚,这种变化与科技进步分不开,“我们全程机械化,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以前人工插秧一天一亩,现在高速插秧机一天插五六十亩,是人工的60倍。”高效的现代化农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回归。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讯媒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