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之都”密码

  • 来源:智网新闻
  • 2017-10-21


        在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北京交出了一份靓丽的人才答卷。

        拥有“两院”院士756名,约占全国二分之一;“千人计划”人才1658人,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人才资源总量达到651万人,人才对北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1.8%。

        这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北京交出的一份人才答卷。

        有人认为,北京取得这样的成绩理所应当,这里有全国领先的高校,有高级别的科研院所,是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最多的城市,集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科技人才,有着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

        不无道理,但细察之下,北京广纳英才,同样面临诸多挑战: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管理行政化色彩浓厚,条条框框不少;巨型大型企业掌握大量资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些创新企业和人才“新星”的发展;外籍高层次人才引进因为入境、居留等问题长期存在门槛……

        北京解决了这些问题吗?又是如何解决的?2016年9月,《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印发实施后,在承担起全球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人才首选地、文化创新先行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城等历史使命的同时,北京又将如何抓住机遇,推进科技人才的引进、集聚、培养、使用和激励?北京又将以什么样的政策举措,来打造“创新人才首选地”?

        带着一系列问题,《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北京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只有更加注重科技人才工作的全面创新,才能打赢人才竞争这场“硬仗”。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按下“快进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前沿、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高度,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拓展了创新发展的新境界。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到中关村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14年和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两度视察北京,对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根本遵循。

        站在崭新的历史节点下,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已经进入加油发力、全面提速的新阶段,主要创新指标实现快速增长,央地协同创新机制取得重要进展,原始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创新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发挥,全面创新改革深入推进。

        北京市科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北京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479.8亿元,比2011年增长58.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5.94%。北京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6.8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6倍。全市经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000家,占全国总数近16%。技术合同成交额3940.8亿元,是2011年的2.08倍。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实现4.57万亿元,是2011年的2.4倍。全国“领跑”世界的技术成果中,在北京产生的技术成果占55.7%。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今年上半年,科技创新中心主要指标继续实现快速增长。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11.8亿元,增速10.0%,高于全市经济增速3.2个百分点。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19.5亿元,同比增长9.3%,高于GDP增速2.5个百分点。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21422.5亿元,同比增长16.7%,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1648.3亿元,同比增长26.6%。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新三板”挂牌企业1611家,占全国总数的14.2%,市值居全国首位。累计拥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20个,占全国双创示范基地总数的1/6。科技型企业总数达到46.8万家。

高端科技人才汇流成磅礴力量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从根本上要依靠人才支撑,而高端人才又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领航者”。那么,北京如何吸引聚集高端科技人才?

        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吸引高端科技人才的措施之一,是以“三城一区”(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为主平台,吸引具有全球水平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全球创新人才高地。

        中关村科学城聚集全球高端创新要素,聚焦功能定位、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先行先试,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颠覆性新材料、前沿生物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项目,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成果、技术标准和高端创新型企业集群;怀柔科学城重点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大科学装置群,以及先进光源技术研发测试、材料基因组研究、清洁能源材料测试诊断等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未来科技城着重集聚一批高水平企业研发中心,持续引进“千人计划”专家和海外留学归国人才,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

        同时,据介绍,北京市科委还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依托,精准引进诺奖级科学家在北京领衔开展科学研究。目前,北京市正在研究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的政策措施,深化科研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培育一批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研发机构,吸引集聚国内外顶尖创新人才及其团队。

        例如,2005年以来,北京市持续支持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简称“生命所”)王晓东、邵峰等26个团队开展自主研究,快速实现了在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领域的颠覆性创新;会同中科院联合共建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以王中林院士为首席科学家,吸引和凝聚海内外一流创新人才。同时,鼓励支持在京单位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京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引进 2013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托马斯 •聚德霍夫教授成立托马斯北京研究院;支持北京科技大学成立北京精准医疗与健康研究院,聘请1998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斐里德 • 穆拉德担任名誉院长。聘请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崔屹等 8 位顶尖科学家作为首批“中关村海外战略科学家”。

        新思路催生新活力,近年来,北京交出的高端人才成绩单也越来越靓丽。据北京地区人才资源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地区人才资源总量为650.64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324.6万人,比上年增长8.6%,呈明显增长态势。2016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人员36.2万人,比上年增长3.0%。每万就业人口中研发人员数达到185人年。科技人才计划效果显著。落实国家“千人计划”,实施“海聚工程”、“北京学者计划”、“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北京科技新星计划”等一系列科技人才计划与工程,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高端创新人才。

        截至目前,北京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数达到47人,两院院士在京756人,占全国总数的46.7%;吸引“千人计划”人才1658人,约占全国的1/4;入选“万人计划”人才682人。北京“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人才916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计划”人才428人;“北京学者计划”人才42人;“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人才210人;“北京科技新星”人才2275人。

体制机制改革激活“一江春水”

        如果说,强化人才支撑是强“内功”,那么,政府的服务和支持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外部环境。在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方面,一系列生动的实践在北京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北京充分发挥中关村示范区改革“试验田”作用,率先实施国务院批复的“1+6”、“新四条”等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其中10余项试点政策在全国复制推广。加快落实公安部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开展外籍高端人才永久居留便利服务试点,通过新政为528人办理“绿卡”。切实保障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合法权益,允许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70%及以上的比例,划归科技成果完成人以及对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所有。鼓励在高等学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岗位。

        此外,2016年9月初,北京市在全国率先落实国家关于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政策规定,制定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简化财政科研项目预算编制,赋予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的科研自主权,创新财政科研经费投入和支持方式,竞争性科研项目的间接费用上限比例统一调整为20%,取消绩效支出比例限制,允许绩效支出不受当年本单位工资总额限制、不纳入本单位工资总额基数等等,为科研人员“松绑+激励”,让科研人员多一些时间去自由探索,让创新主体在适宜的环境中更好地成长。

        据了解,目前,北京已经建立健全了科技人才的梯队培养体系。第一,面向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实施“北京科技新星计划”,为科技人员“雪中送炭”,依托项目培养人才,自1993年设立至今培养人才2275名,已成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的品牌工程。

        第二,面向新兴学科与产业发展,2011年启动实施“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已支持210名领军人才及其团队,涉及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10个新兴产业领域,正逐渐成为首都科技创新创业的骨干力量。

        第三,面向全球顶尖人才,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制定实施《关于引进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其创新团队的实施意见》,深化科研管理与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围绕未来5-10年能实现颠覆性技术突破,在全球范围内遴选领衔科学家,给予持续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在确定的重点方向、重点领域、重点任务范围内,由领衔科学家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自主选聘科研团队,自主安排科研经费使用;3至5年后采取第三方评估和国际同行评议等方式,对领衔科学家及其团队的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实际贡献,以及聘用领衔科学家及其团队的单位服务保障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试点经验。

        此外,北京市科委同其他部门加强沟通协调,推动研究制定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引进外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实施办法。积极推动出台《关于推进首都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国际人才港”的若干意见》,为国际化开放创新提供政策支撑。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讯媒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