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打造超强核心竞争力

  • 来源:智网新闻
  • 2017-10-16
 

图为我国去年成功发射的高分专项工程高分三号卫星。其中,搭载卫星升空的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的舰空导弹武器系统由航天科技集团研发设计。

2017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再传捷报:在2016年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位居第一名,连续13年获评A级,连续4年在军工企业中保持第一,营业收入和利润保持连续两位数增长。在2017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排名第336位,较2015年首次入榜的名次上升了101位。

“我们必须在全面深化改革上自我加压,通过改革创新赢得红利、获得发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雷凡培表示,这份成绩单背后,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坚持用改革和创新激发活力、增添动力的一系列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简称航天科技)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以“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建成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成为国家科技创新排头兵,到2020年进入世界500强前300强,世界军工100强前5强”的战略目标为指引,砥砺奋进,在做强做优做大方面实现新突破。

从跟跑到并跑领跑

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对地观测等多个国家重大工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令世界瞩目。这些中国创新的力作均出自航天科技。

作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航天科技始终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全局工作核心位置,持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企业逐渐实现了由跟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

过去5年,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持续保持高密度发射,共完成80余次发射任务,年发射次数增幅超过22%。2016年,我国宇航发射次数与美国并列世界首位。

面对如此高密度发射,无法维持原有流程模式。为此,航天科技对标国际先进管理方式,实施流程再造,优化科研生产链条,发布并实施了《集团公司航天制造2025行动纲领》,坚持零缺陷质量管理,一方面将发射场周期缩短30%,产品交付周期缩短了40%;另一方面确保产品质量可靠性不断提升,发射成功率95.6%,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本却平均下降近20%。

目前,航天科技研制在轨稳定运行的航天器达到150颗;有18项标准经国际标准组织同意立项,有8项标准已经发布,在军工行业里居于前列。航天工业多年实践总结的“技术归零”“管理归零”的“双归零”管理方法,已经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采用发布,成为国际航天同行可共享的标准。

为统筹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航天技术及应用全面发展,航天科技印发了《关于完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技术创新体系若干意见》,全面开展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加快推动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能力建设。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航天科技拥有1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个国家级工程中心,与多所高校合建了50余个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与国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成立了16个国际研发中心。

创新之树结出累累硕果。“十二五”以来,航天科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一等奖4项、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截至2016年底,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专利数量与质量居央企前列。

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航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广聚人才、用好人才是关键。

目前,航天科技拥有两院院士29名,千人计划专家30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1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7名,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3名。高端人才数量在中央企业中处于领先位置。

“我们着力打造国家创新人才高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战略管理部副部长王占宇表示,近年来企业在创新人才发展机制上作了很多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据了解,航天科技建立形成了多维度、全覆盖的员工职业发展体系,创新领导人员选拔机制,做到依据岗位特点精准配置领导人员。在人才引进方面,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人才和海外人才“三位一体”的人才引进工作机制,通过内部人才市场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坚持把重大工程任务作为人才施展才华、提升能力的实践平台,注重在重大技术攻关中考察培养人才。

为更好发挥人才的作用,航天科技还完善多元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奖励。采取股权、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对骨干人才实施中长期激励。

军民融合打开新空间

在人们的惯常印象里,航天、探月等“高大上”项目仿佛离生活很远。记者到航天科技集团实地采访发现,这家企业其实很接地气,在服务百姓生活方面同样大显身手。比如,航天科技旗下的乐凯新材自主研发的热敏磁票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京沪、京广等全国各条高铁线路,未来将进一步推广至全国所有铁路客运线路。

“集团公司已初步建成军民协作、开放融合的大平台。”王占宇表示,航天科技成立了集团公司军民融合促进中心,加强军民融合管理,及时出台了产业投资、人员激励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全力支持军民融合发展。建设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发布军民共享科研生产资源信息,吸引社会单位参与航天科研项目,集团外合格供应商数量已接近400家。

依托天地一体化的技术和资源优势,航天科技以卫星通信、对地观测、北斗导航、商业发射等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加快完善商业化运营服务模式,提升我国航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经过努力,航天科技逐渐成为国际商业航天领域的主流供应商。数据显示,“十二五”至今,这家企业共实现卫星整星出口7颗,实施国际商业发射20次。该企业能够根据用户需求,为各类用户提供通信、导航、遥感、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等服务;拥有由14型火箭构成的长征系列型谱,具备梯度化、多轨道的运载能力。以白俄罗斯通信卫星项目为代表的国际项目,该企业为用户提供“天地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覆盖卫星研制、发射、地面应用系统建设、用户培训等服务,在原有单一提供卫星研制或商业发射服务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商业合作新模式,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航天科技集团通过控股的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牵头成立了一系列基金,有效助力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中,集团公司牵头设立的国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首期规模300亿元;联合若干中央企业、金融机构等共同发起设立的中央企业国创投资引导基金,基金规模达1500亿元,基金重点投向航天、核能、船舶、高铁、先进电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清洁能源等军民融合产业领域,为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讯媒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