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跑出创新加速度 ——聚力创新厚植沃土打造强富美高新江苏
- 来源:智网新闻
- 2017-10-11
全球首台运算能力达到十亿亿次的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下潜最深的蛟龙号、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省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稳居全国第一……走进一扇蔚蓝色的“窗口”,扑面而来的未来感、科技感立刻将人“牵”入创新发展的江苏大门……这个长假,“砥砺奋进的江苏”——大型主题图片展“创新篇”吸聚了众多市民的目光,100多张新闻照片记录着江苏的科技进步、制度创新和民生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更是鲜明提出了“聚力创新”,切实把创新摆在全省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引领江苏发展站上新的方位。
2016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985亿元、较2010年翻一番、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61%,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6.7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1.5%,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4万件、是2010年的7倍,成为我国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省份之一。
创新良策厚植发展沃土
连续15次创造晶硅太阳电池效率和组件功率的世界纪录,成为世界最权威的光伏电池“发展地图”中唯一被记录的中国企业,这是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书写的奇迹。
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调整……面对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2016年8月,江苏出台了科技创新“40条”等一系列新政良策,将“聚力创新”的浪潮愈推愈高,并激发企业释放创新创业活力,更多像天合光能这样的企业正在江苏崛起。
“今年初,为策应‘40条政策’,我校推出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8条新举措,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岗位,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评聘制度。”东南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张晓兵介绍,为了消除科技成果转化中成果方与企业间存在的“断裂带”,学校专门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增值工程团队,由团队对拟产业化的科技成果进行再加工,不仅助其“风光出嫁”,而且“身价”也倍增,更便于成果转化双方无障碍“牵手”。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秦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十二五”以来每年都要召开一次综合性会议或者出台一批重要文件进行专门研究部署。特别是2016年,省委召开了以“两聚一高”为主题的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聚力创新”的鲜明导向。为落实全国科技“三会”精神,省委、省政府及时召开了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强调聚焦科技创新这个“核心的核心”用功发力,努力建设科技强省,打造江苏转型发展主引擎。
据国家技术预测调查显示,我国15.1%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依托产学研共同体,江苏在纳米、超级计算、生命科学、太阳能光伏、物联网等领域,已有一批重大技术和战略产品居国际前沿。
创新舞台奏响双创最强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对创新创业的追梦者来说,能觅得知音良友,寻得助航起飞的舞台,是他们创业路上的一大幸事。
为了增强科技创新的活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江苏连续五年通过举办科技创业大赛,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帮助科技创业者开辟了一条“加速”奔跑的道路。
在苏州勤浩药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一批新药正加紧研发。这家公司主攻癌症靶向药,其中针对乳腺癌、头颈癌、结肠癌的研发已经初见成效。创始人王奎峰的目标是,用创新药来提升中国医药行业的竞争力。这个梦想源于他2014年参加的首届江苏科技创业大赛训练营。短短两三年,公司已经申请了十五项专利。今年王奎峰又参加了第五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并成功杀入总决赛。
五年来,五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共吸引海内外一万五千多个创业团队和企业参加,35个企业和团队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江苏省市县科技部门联动,给予近100个大赛获奖项目超过1亿元的科技计划经费资助,一大批科技创业者快速成长。
全省拥有省级以上备案众创空间384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582家,孵化面积达3000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孵化器数量、面积及在孵企业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开展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省市联动建立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形成以“首投”“首贷”“首保”为特色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全省新型科技金融组织达147家,创业投资管理资金规模超过2100亿元。
截至目前,江苏全省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万家,约占全国的1/8。规上高新技术企业以占全省规上工业企业16%的数量,实现了26%的工业产值、30%以上的利润、47%的新产品产值和73%的有效发明专利。
创新布局广纳天下英才
“只要这个人一周内曾接触过毒品或者爆炸物,即便他双手空空,通过检测,我们依然可以发现。” 在苏州高新区的浙江大学智能材料与微系统研究中心,研发主管于林正忙着和同事们对刚投入市场的第四代“便携式爆炸物毒品探测仪”进行评估分析。
“现在国内70%的民航机场,都在使用我们的产品。” 于林说,而随着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这款探测仪目前的年销售额已超过5000万。
在苏州高新区科技城,类似的“大院大所”还有很多。该区先后与80多家院校开展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大院大所大平台已成为“高端、高质、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源头。
这样的热闹并不是一阵风。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星期日工程师”,到上世纪90年代的“科技项目合作”“共建研发平台”,再到现阶段“全面战略合作”和共建重大联合创新载体,产学研合作有力促进了江苏创新资源集聚和产业转型升级。
放眼全省,以常州石墨烯、泰州生物医药、南京未来网络通信等为代表,江苏已崛起一批战略产业新标杆。2016年,科技创新在江苏发展中发挥重要支撑、引领作用: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1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41.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
目前,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我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初步形成了“五城九区多园”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江苏拥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10家、国家大学科技园15家、国家高新区16家,均居全国第一。全省46家省级以上高新区,以占全省3.8%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25%的地区生产总值和35%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聚集了全省38%的高新技术企业、44%的授权发明专利和50%以上的国家“千人计划”创业类人才。
创新案例
牵手大院大所 打造创新特区
2016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骆清铭成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经理;10月,脑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落户苏州并与省市签订共建协议;12月,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第一笔的1000万运行经费就拨付到位;今年6月,第一个光学成像平台实验室装修竣工……
今年8月,《自然》杂志的一篇《中国启动脑成像工厂》报道,使得一家刚刚组建、位于苏州的脑科学研究所成为全球科学界关注的焦点,该所研发的神经环路成像系统,能够以1立方微米的分辨率全自动采集大脑环路成像。国外科学家表示:“这种工厂化的研究规模将极大地加速脑科学的发展。”
为集聚海内外创新资源助力产业转型升级,7月5日至6日江苏大院大所对接会在南京举办。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260多个大院大所的1500多名专家与会。对接会筹备期间,海内外大院大所与江苏共达成签约或合作意向项目2931项。21项重大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额318亿元。
本次对接会只是江苏向大院大所要智慧的一个缩影。除举办此类临时性、短期的产学研对接活动外,江苏近年来高度重视产学研对接机制和平台建设,先后成立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实时帮助企业与大院大所的创新资源对接,让对接会永不落幕。
早在去年,江苏省便在全国率先按照技术产权交易3.0的目标,启动建设技术产权交易市场。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吸引企业、高校院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技术经理人、技术经纪人等参与,努力把技术成果的供给方、需求方、服务方联系起来。目前,线上服务平台数据总量已近19万条,省内外8.6万家企业、院所、高校、机构的技术信息在线对外发布,有16521条企业需求信息与科技成果信息实现精准匹配并互相推送。
目前,江苏已与中科院所有应用类研究所和“985”高校实现合作全覆盖,共建各类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与载体4000多个、“校企联盟”1万多个,每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2万项。在国际上,江苏分别与以色列、芬兰、英国等创新型国家或地区建立产业研发合作机制,并与英、美等世界知名高校院所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