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谁将获百万美元“未来科学大奖”?
- 作者:本站原创
- 2016-09-19
中国将迎来第一个百万美元的民间科学奖项。9月19日,首届“未来科学大奖”将通过投票产生。14时,主办方“未来论坛”将举行新闻发布会,揭晓首届获得现设“生命科学奖”和“物质科学奖”两个年度奖项的科学家名单,获奖者将获得单项100万美元的奖金。
未来科学大奖被期冀或将成为“中国的诺贝尔奖”。奖项的面向对象不限国籍,但需要是在大中华地区(包含中国大陆地区、香港、澳门及台湾)完成的研究,研究需要具备原创性、长期重要性和巨大的国际影响。
之所以称为民间科学奖项,是因为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政府设置的奖项不同,未来科学大奖是一次科学界和商业圈联袂设立的奖项。此外,未来科学大奖和民间一些家族或个人设立的奖项不同,在奖金来源上,创投公司和上市公司的大鳄们为共同捐赠人。据报道,每个单项奖的100万美元奖金都由4位企业家分摊捐赠,且每个大奖、每个捐赠人都承诺捐赠10年,从而保障基金的可延续性。
出资者有谁?
捐赠“生命科学奖”的企业家:
丁健:金沙江创业投资董事总经理/合伙人,专注于互联网、无线和新媒体领域的创业投资。丁健拥有北京大学的化学学士学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信息科学硕士学位。他还是未来论坛首届轮值主席。
李彦宏: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未来论坛理事。李彦宏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随后前往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完成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2001年,李彦宏回国创建了百度。
沈南鹏: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未来论坛理事。1989年,沈南鹏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89年,他先在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后报考了耶鲁大学的商学院,并于1992年在耶鲁取得硕士学位。毕业后,沈南鹏先后在花旗银行美国、雷曼兄弟亚洲公司、德意志银行任职,并于1999年回国后先后创立携程旅行网和如家连锁酒店。沈南鹏是“福布斯2012-2016年度全球最佳投资人”榜单中排名第一的华人投资者。
张磊:高瓴资本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未来论坛创始理事。高瓴资本目前已发展成为亚洲地区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投资基金之一。1990年,张磊以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金融专业。 1998年赴美国耶鲁大学求学,后获得耶鲁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及国际关系硕士学位。2010年,张磊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赠888万美元,创下了当时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捐赠的个人最高纪录。
捐赠“物质科学奖”的企业家:
邓峰:北极光风险投资基金董事兼总经理,未来论坛理事。他在风险投资、计算机、通讯和数据网络产业有超过20年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邓锋获得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学专业的学士和硕士学位,并先后获得南加州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和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邓锋拥有多项计算机结构和IC设计方面的美国专利。
吴亚军:龙湖集团董事长,未来论坛理事。1984年,吴亚军从西北工业大学导航工程系毕业,并在重庆一家国营仪表厂度过了其后的4年。1988年,工科出身的她成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行业报纸的记者,6年后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并开始涉足房地产业。2016年,吴亚军在《财富》全球50大最具影响力女性中排第26名。
吴鹰:中泽嘉盟投资基金董事长、数字中国联合会主席,未来论坛理事。吴鹰在通讯和互联网行业的企业管理与投资方面累积超过25年经验。吴鹰毕业于美国新泽西州理工大学并获得硕士学位后,进入美国贝尔实验室Bellcore Lab负责个人通信和多媒体通讯等前沿技术研究。之后吴鹰归国创业,在1995年联合创立UT斯达康公司,并于2008年创立中泽嘉盟投资基金,担任董事长。
徐小平:真格基金创始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未来论坛理事。1983年,徐小平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曾任北京大学艺术教研室教师,后赴加拿大萨斯卡彻温大学攻得音乐学硕士学位。1996年,徐小平联合创立新东方,并于2011年后进入个人天使投资行业。2016年,他入选美国福布斯杂志“全球最佳创投人”榜单。
从奖金金额上看,这也将成为中国金额最高的科学奖项,高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500万人民币。
在评选流程上,未来科学大奖和国际接轨。据评选规则所示,设立的“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下称:科学委员会)”邀请提名人提名,并通过各项专业委员会的投票确定候选人。至于定夺最终的获奖者,科学委员会根据5位以上该领域国际专家的专业评价,不记名投票确定。
掌握“大权”的科学委员会由哪些人组成?
首届科学委员会的9位组成人员名单:
丁洪: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首届轮值主席。丁洪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主要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高温超导体的电子结构和超导机理。近年来在国际重要学术杂志上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6篇发表在《自然》杂志,30篇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杂志。2008年,丁洪成为中央“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何川: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成员。1994年,何川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2000年,他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并于2000-2002年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何川出任北京大学合成与功能生物分子中心主任,为“RNA表观遗传学”这个全新领域的发起人。
李凯: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成员。李凯分别在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耶鲁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包括操作系统、并行和分布式系统、存储系统和大数据分析,开创了分布式共享内存(DSM),使得在计算机集群上支持并行程序用的共享内存。
饶毅: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所长,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成员。1983年,饶毅在江西医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985年,他在上海第一医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后赴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生理系神经科学攻得博士。
后在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担任博士后。回国前饶毅任教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和西北大学。曾任Journal of Neuroscience、Developmental Biology等国际学术刊物和Cell Research等中国学术刊物编委。
田刚: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成员。在微分几何和数学物理领域做出了贡献,解决了一系列几何及数学物理中的问题。田刚曾获美国国家基金委1994年度沃特曼奖,1996年获美国数学会韦伯伦奖。2004年他当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王晓东: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成员。1984年,王晓东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91年获美国德克萨斯州西南医学中心生物化学博士。自1995年以来,王晓东博士主要致力于人体细胞凋亡的研究。2004年,王晓东被评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文小刚:理论物理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终身教授,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成员。文小刚专注于凝聚态物理学研究领域,独立开创并发展了量子物态的拓扑序/量子序理论,和基本粒子的弦网凝聚理论。1977年,文小刚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后于1987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
夏志宏:美国西北大学终身Pancoe讲席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数学系系主任,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成员。1978-1982年,夏志宏在南京大学天文系学习。1988年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数学系,于26岁在博士论文中解决了早在1897年提出悬而未决的Paul Painleve猜想。他曾获斯隆研究者奖、美国总统青年研究者奖、布拉门塞尔纯数学奖、马里兰州大学应用数学Monroe Martin奖。
谢晓亮:哈佛大学Mallinckrodt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成员。谢晓亮在198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学院。199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博士学位。作为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及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开拓者,他在相关新兴交叉学科做出了贡献。自2010年以来,谢晓亮往返中美之间致力于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近年来谢晓亮实验室发明的单细胞基因组测序已成功应用于避免许多试管婴儿的遗传疾病。
从阵容来看,9位组成人员和两个单项奖项很贴切。生命科学奖和物质科学奖两个单项都关注领域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其中物质科学包含数学和计算机。从目前的科学委员会组成来看,3位是生物学家,各有2位物理学家、数学家,以及1位计算机学家、1位土木工程学家。
从未来科学大奖网站上公布的项目推进时间轴上看,评选的系列工作从今年1月已经开展,经过国际专家评议、科学大奖两轮评审会议,确定了候选人名单。9月19日最终由投票产生获奖人后,将在2017年1月15日,举办颁奖典礼。
未来科学大奖希望建立起一套保证奖项公信力的规则,从而积累奖项的声誉,成为诺奖的风向标,甚至成为“中国的诺贝尔奖”。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凝聚态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丁洪是此次科学委员会的轮值主席。他在日前接受《知识分子》采访时表示,为了向诺贝尔奖学习,委员会还曾前去取经,并把评选工作当做是对历史的承诺,评出符合“公认”标准的人选。
一个规则机制化、科商联手的民间科学奖项将为中国带来什么?丁洪在接受上述公众号专访时表示他有很大的期待,期待未来科学大奖能鼓励大中华地区的科学工作,推动中国科学被世界认可,吸引国外科学家赴中国工作。丁洪说,他希望未来科学大奖能成为“诺奖的风向标”,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希望该奖项能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到“做科学很cool”,加入科学,“使科学成为这个社会的fash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