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如何为科研人员“放活一池春水”
- 来源:中国青年网
- 2016-08-10
2016年5月30日,李克强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讲话。 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人’是我国发展最大的潜力所在。把‘人’的力量调动起来推进创新,就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今年6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曾这样肯定科研人才在我国推进创新中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提到,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促进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以深化改革更好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
《意见》在此时出台,无疑是李克强为全国的科研人员放活了一池春水,让莘莘科研人可以在更为宽松、有利于工作的政策环境下“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胸怀强国富民之志 让科创人员的贡献与待遇更匹配
想打胜仗必先定军心、免后患。
党的十八大以来,李克强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有着高学历、高水平的广大科研人员,无疑是这支“创新大军”中的主力特种部队。因此,让科研人员在工作中能够有更多获得感,才能持续不断地提升我国的科研水平。
这一问题,也成为了李克强的“心头事”。
在2015年1月9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李克强强调要逐渐把更多资源投到“人”身上而不是“物”上面,改革人才评价体系,让潜心研究的人心无旁骛、厚积薄发,让创新创业的人有施展空间、无后顾之忧。
2015年7月27日,李克强出席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他再次指出,科技人员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是创造社会财富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应当是社会的中高收入群体。在基础研究收入保障机制外,还要创新收益分配机制,让科技人员以自己的发明创造合理合法富起来,激发他们持久的创新动力。
其实,淡泊名利一直是我国科研工作者的优秀品质。邓稼先、钱学森、童第周、师昌绪、梁思礼……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无一不是我国科研工作者的典范。
面对我国科研工作代表,李克强高度肯定中科院学部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几代院士胸怀强国富民之志,淡泊名利、刻苦钻研,创造了一项又一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做出了重大贡献。
因此李克强更是直接指出:“一个国家需要一批甘于寂寞、枯坐冷板凳、投身高精尖的大科学家。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科研的投入,让科学家的待遇与贡献相匹配,生活体面有尊严。科学家受尊重,创新才蔚然成风。”
2015年5月7日,李克强在中国科学院与院士和青年科学家代表交谈。 资料图
聚春水成大海 为科研解除“最后一公里”之忧
当前,我国进入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要在世界科技革命中抢占制高点,破解资源环境等约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是要做强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实现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根据统计,我国去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4万亿元,居世界第二。近日,《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出台,正是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措施、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切实解决好政策“最后一公里”的实际举措。
《意见》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遵循规律、坚持‘放管服’结合、坚持政策落实落地”这四项要求。
其中,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在科研项目资金、差旅会议、基本建设、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等方面的管理权限,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营造良好环境这一项最为人们所关注。
而此前,李克强曾多次就这一问题做出论述。
今年5月30日,李克强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第二次全体会议中就曾提到,要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进科技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在选人用人、成果处置、薪酬分配等方面,给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科研更大自主权。让科研人员少一些羁绊束缚和杂事干扰,多一些时间去自由探索。
两天后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再次强调:“一流科研机构、一流高校、一流科技成果从来不是靠政府部门‘管’出来的!必须进一步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更大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这次会议上的一系列决定,最终出现在了《意见》当中。
“一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这个国家原始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一年前总理考察时的话语依然萦绕在全国科研工作者的心间。而随着《意见》的深入实施,相信让更多“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变成“Created in China”(中国创造)的日子,也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