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事件暴露了哪些问题?
- 作者:杨涛
- 2016-08-09
所谓“民间科技发明创造”,大体指的是: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和培训的非专业人士,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这类活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当中。尤其是,当下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社会的正能量,值得倡导和鼓励。
我每年要接待好几批各种不同的对交通有兴趣的民间科创人士。他们中,有中学生,也有很多离退休老同志,有的近在身边,有的远在新疆伊犁。其中有人孜孜不倦,数十年专注于某一交通技术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创造,包括立体交叉口设计、公交线路设计、铁路轨道设计、无轨电车设计等。我认为,对正常的民间创新发明,我等专业人士应该鼓励和包容,即使这些想法不成熟,也不应求全责备。每次我都对他们热情接待,耐心回答提问,提供专业客观的评价和建议。
但是,像“巴铁”这样的发明,没有经过严格科学论证和试验运行,其立意与技术参数本身存在重大缺陷,就急于炒作,甚至开始向社会募资,这明显带有功利投机的色彩。人们对此需要引起怀疑和警惕。
另一个“重大发明”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十多年前,有另一位民间发明者,是深圳一家房地产开发商老总。他号称发明了一种所谓“节地型畅通城市模式”。其创意很简单,也是在城市设计和交通设计中经常采用的手法:利用地形,来因地制宜进行立体化道路设计,实行人车分离。这位先生把这种特定场合适用的设计手法,扩大到构造一个全城、全路网立体化人车分离道路网系统,而且企图完全消除红绿灯控制。他认为,这样一种道路网规划设计与运行组织方式,能大幅提高道路网容量,让一千人拥有六百辆汽车,而不出现交通拥堵。他自称,这是他原创发明的所谓“节地型畅通城市模式”。
他还出版了几本“专著”。我原本不认识这位先生,是他主动将著作寄给了我。我拜读后稍一推敲,就发现他的创意出发点、立论依据、理论推导、所称效果等均不符合基本的科学原理,更与交通工程的系统理论不相吻合。
随后,突然接到这位发明者邀请,要在深圳召开高端研讨会。我本不想参加,后来了解到,业内多位资深专家均接到他的邀请。我感到此人定有图谋。我与几位专家通了电话:要么大家都不去,要么大家一起去澄清事实和指出谬误。
到了深圳会上,才了解到,此次研讨会来头不小,主办方挂了某著名国家智囊研究机构名头,邀请了多家中央和地方大媒,还准备了一份所谓“中国新城市汽车主义宣言”。主持人开场白甚至称,这项发明堪称“诺奖”级的重大成果。
在会上,我抢先以专业人士和全国人大代表的双重身份发言。我开宗明义指出,希望到会媒体,对这样一个未经验证、还存在重大缺陷的“成果”,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报道;然后,我列举了这种模式存在的诸多常识性错误和漏洞。
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发明者来头不小,居然能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其实是比较中立的批示),还给全国多省市领导人致信,要求划地试点,并多次通过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建议案,给建设、国土等主管部门施加压力,要求全国试点推广。央视还为其做了多档高端访谈节目。所幸,他的“节地畅通城市模式”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城市真去采纳试点。会上的那份“中国新城市汽车主义宣言”没有一个专家认可和签署,也就不了了之。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从“节地畅通城市”模式,再到今天的“巴铁”,还有早期的“装配式简易立交”等,反复出现的所谓“重大民间科创成果”,其特征与过程何其相似。
首先,这种所谓“重大科创成果”,都是以社会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或借中央倡导的口号,如节能减排(能源危机)、土地节约、汽车发展、交通拥堵等为切入点,很容易引起领导重视、媒体跟踪和公众关注。
其次,发明者急功近利,往往在未经严格科学验证、论证的前提下,将不成熟的甚至连“小试”都没有进行或通过的所谓“成果”匆忙公之于众。
第三,为造成轰动效应,发明者会挖空心思找领导、找专家、找平台、找媒体为其背书造势。
第四,某些领导公务繁忙,在没有仔细思考判别,尤其是请懂行专业人士帮助甄别的情况下,匆忙批示表态;某些媒体为了跟主题、抢新闻、抓眼球,往往在没有进行充分求证、核实的情况下,按照发明者设计好的套路、口径,进行夸大其辞的报道宣传。
第五,随之,大量公众开始热议,甚至为国感到无比自豪、为己开始高度期待,发明者则借机开始牟利运作。
第六,有基本科学素养、理智思考的公众,开始表示怀疑,有担当、道义和勇气的专业人士,扮演皇帝新衣故事中的小孩,站出来,从基本科学原理(有些其实就是科学常识)和专业理论、规范、标准等,揭露这些“重大科创成果”的漏洞与缺陷。
第七,舆论和社会开始冷静,“发明”的风头慢慢淡去。
第八,这种不靠谱的民间发明者,往往不甘于半途而废,会在数年乃至数十年间,反复公关、纠缠和炒作。但时间老人是最冷静的,最终总是证明,泡泡就是泡泡,迟早并一定会破,原先的炒作、热捧、自豪和期待,不过是南柯一梦。
凭良心说,那些民间发明者,应该也是很执着的。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他们都孜孜不倦,热情与精神可嘉。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的确需要这样执着的精神。
但科学研究光有执著精神是不够的,更需要从科学的原点出发,按照科学的原理,提出创意与进行研发。如果缺少最起码的科学素养,不尊重最起码的科学原理,那么任何发明创造,只能是空中楼阁,即使在某些方面有创意,其成功可能性也极低极低。
如何对待“民间发明家”
当然,对于这些热心执着的民间发明家,本来不用太苛刻,可以用宽容甚至赞赏的眼光来评价和鼓励他们。专业人士也应实事求是并明白无误地,向他们及早指出其发明创造中哪些是有创意、有价值的,而哪些存在缺陷和问题,可能会使他的努力前功尽弃。这才是对民间发明者的一种爱护和支持。但如果有些人凭着某种不靠谱的“奇思妙想”,又听不进善意而有益的指导与规劝,一味哗众取宠、夸大其辞,并拉大旗作虎皮,企图忽悠领导、欺骗公众,对这样的“创新发明”应该毫不犹豫、毫不留情,及时揭露制止。
媒体首先需要反思和改进。媒体机构和从业人员,应该具备最起码的科学精神与素养。我认为,媒体报道这类新闻,必须经过充分调查,有足够的依据,有来自权威部门,至少是专业人士明确公正可靠的判断,才能去进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报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追求收视率、点击率、阅读量,在没有充分核实的情况下,向社会公众传达不准确的信息,给这些所谓“民间发明”戴上高帽子。
其次就是领导官员,对民间发明创造,也需要在尊重科学、尊重专业、尊重专家的基础上,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慎重表态和决策。
第三是社会公众,应自觉加强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以便更好地识别新理念、新技术、新发明的靠谱程度,至少不要轻易相信某些媒体或发明者自身的吹嘘和忽悠。
第四,作为社会的良知和良心,业内专家及时进行有专业担当、客观公正的分析评判,当然更是非常关键的。
做一次南柯梦情犹可原,但反复多次做这样的南柯梦,就应该进行深刻反思和检讨。这些不靠谱的“民间创造发明”和炒作闹剧,浪费了很多社会资源,可能使不明就里的领导和百姓上当受骗,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和资源浪费,对政府和媒体的公信力也是极大伤害。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更值得反思和重视的,是可能形成一种浮躁焦虑、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对营造全社会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气氛,提升全民科学精神与素养、开展严谨的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都十分不利。我们国家的全民科学精神与素养的提升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