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速,创新趋浓渐成风云

  • 2016-07-10
 
在科创中心建设的带动下,上海创业、创新的环境日趋优化、氛围更加浓厚。
 
去年7月初,给自己取了中文名“张文好”的耐克森(中国)线缆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塔努焦约申办永久居留证,很快拿到了“中国绿卡”;今年7月初,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安博文当上了一家混合所有制公司的法人代表,学校以“光纤传感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成果技术入股公司,其中75%归安博文研发团队所有。“是激励创新的‘22条’,让我们的梦想这么快实现。”
 
上海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一年多来,多项重大创新改革先行先试,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创新创业人才云集,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首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雏形初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增至44家,外资研发中心达401家,数量为全国第一;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925亿元,其中64.5%系企业研发投入;众创空间孵化机构激增50%,九成为社会力量主办;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速,去年各类技术交易合同金额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占比达15%。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新要求,去年5月,上海出台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两步走”总体目标和22条任务举措,随后陆续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推进实施一批重大改革举措和建设任务。塔努焦约和安博文就是这22条改革举措的受益者:海外人才新政降低了外籍人士永久居留证的申办门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政,打通了阻碍高校科研成果由“纸”变“钱”的制度瓶颈。
 
近一年来,在投资、创新创业、生产经营、高技术服务等领域,上海分5批累计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等事项368项,并选择116项行政审批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目前11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和流程,技术服务转移体系加快构建。全市已受理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503人,申请量占全国50%。
 
今年4月,《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获国务院批准,一批国家重大创新改革试点政策加快在上海落地。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允许银行设立投资功能子公司,为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科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用“股权投资”收益弥补对科创企业“信贷投放”的风险。列入试点的上海银行表示,未来5年力争支持培育500家高成长性科创企业。
 
体制机制改革有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上海成为催生、集聚创新成果与创新资源的热土。国内首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崭露头角,上海光源二期年内启动建设,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光子科学大设施群将在两至三年后建成,清华、北大、复旦、中科大等高校创新资源也在此加快集聚。上海紫竹、杨浦、漕河泾、嘉定、临港等一批科技创新集聚区各具特色、错位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市有430家单位5640台套、价值76亿多元的仪器加盟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供创业团队和科技企业使用,同时推出“科技创新券”,让研发成本大大降低。
 
在科创中心建设的带动下,上海创业、创新的环境日趋优化、氛围更加浓厚。去年,上海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00多家,总数超过6000家。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分别达到4.7万件和1.8万件,比上年分别增长20%和51.5%。全员劳动生产率去年达到18.5万元/人,居全国前列。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讯媒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