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下一站:魔鬼还是天使?
- 2015-09-28
人工智能的发展,真的已经到了威胁人类生存的阶段吗?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如何?未来人工智能研究的方向在哪?在日前举办的中国人工智能大会上,与会专家就此进行了讨论。
人工智能的曲折之路
不久之前, 德国大众汽车制造厂发生了所谓的“机器人杀人”事件。一名21岁的工人正在安装和调制机器人,后者突然“出手”击中工人的胸部,并将其碾压在金属板上。
机器人的人工智能真的进化到“杀人”的阶段吗?一位中科院院士、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恰恰说明人工智能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如果机器人足够智能,它绝不会发生这样的故障,去‘袭击’人类。”也就是说,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远没有电影、电视中想象的那么先进。
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它甚至一度被人类所忽视。中科院院士谭铁牛指出,1956年,人工智能首度被提出。彼时,科学界对此反响热烈。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科学家预测,机器人的智能在上个世纪末机器人可能达到人的水平。但到了70年代中期,由于计算能力的限制等种种原因,人工智能一度淡出公众视野。90年代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成果也始终处于低潮。但从2006年左右到现在,人工智能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
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胡郁表示,最近5年人工智能发展很快,最主要的表现有两点,即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方面的发展。他举例说,五年前,没有人敢真正在大庭广众之下演示语音识别,因为根本没法演示,一演示就会出错。但谷歌等公司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以及深度神经网络组合的方法,终于使语音识别有所突破。
仍有诸多问题待解
在专家看来,人工智能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决定了其水平还远低于人类所臆想的达到人类智商的水平。比如,图形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都是为了使机器能够拥有更多像人的行为。但即便在这两个方面,依然存在诸多瓶颈。
谭铁牛举例说,机器能够翻译一般的普通语句,但类似“张三吃食堂,李四吃面条,王五吃大碗”这样的复杂语言,机器还不能翻译出来,“而任何一个普通人都能够轻易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教授、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查红彬指出,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核心内容。人工智能要经历从手工操作、死记硬背到学习再到自主学习一步步的发展,从现状来看,机器的深度学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微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周明指出,从人工智能的技术方面来看,计算智能、记忆智能已经基本解决,感知智能接近实用化,认知智能也在快速发展,但仍然存在对文字篇章、上下文等复杂环节的理解问题。而在深度学习领域,目前同样面临着数据稀疏、领域迁移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下一个发展方向
无论如何,科学家乃至研发企业一直都在期待着人工智能能有更大的发展。胡郁表示,从功能型角度来说,人类发展人工智能,其实是想让机器能代替人来干一些原来认为只有人能干的一些事情,以解放人类。
小i机器人联合创始人朱频频认为,人工智能未来如果能够获得大爆发,有三个要素不可或缺,即非常强的计算能力、算法与大数据,“比如,《智能演进》中提出一种观点,随着大数据的发展,智能有可能会超越人类”。
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乔红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或许会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生物启发式,希望机器人成为人类的朋友,使其将来有一天可能像人一样去认知世界并自行思考;另一个方向则是完全功能式,强调机器人的功能性。“对于人工智能暂时存在的缺点,我建议多一些宽容。此外,也希望相关的企业和机构加强合作,着眼于长远发展。”乔红说。
谭铁牛表示,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现在还远不足以威胁人类生存,但其社会影响应该得到高度重视。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普及,其社会影响将日益明显,因此人工智能社会学将提上议事日程。
“因此,要建立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避免可能风险,确保人工智能的正面效应。确保人工智能不被滥用,确保人工智能是天使而不是魔鬼。”谭铁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