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科技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来源:甘肃日报
- 2016-05-10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着眼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创新,也是甘肃省“十三五”期间要着力抓好的重大任务。以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就要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有效破解产能严重过剩、资源环境约束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构建和完善甘肃省科技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目的,建立和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社会组织等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完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实现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证。以兰白试验区产业集群为核心,布局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带动酒嘉、金武、天水、陇东4个区域创新集群。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提高科研研发的含金量,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更好地结合,加大对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高端通用芯片、集成电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新药创制等领域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力争取得重大创新和群体性技术突破,为产业技术进步提供原始资源。
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培育一批技术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特别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步伐,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围绕甘肃省重点项目和重大技术需求,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设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创新基地和科技孵化器。
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科技创新城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快众创空间发展,建设一批新型孵化器,促进“创客”迅速成长。利用“互联网+”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新模式,加快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平台建设等。支持科研人员、高校师生以技术、专利等作价创办科技型企业或科技服务机构。完善创业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适当放宽创业投资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限制,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的采购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有机融合,形成多元投入的发展格局,边出成果边应用,不断提升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创新效率。
让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实现科技资源的充分有效竞争,让技术创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明晰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和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整合力量,建立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科技项目统一申报平台和项目管理平台;建立统一的数据库,提升科技计划项目相关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保证科技创新市场信息真实。
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改革成果转化机制。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形式优化组合科研力量,建立从试验研究、中试到生产无缝对接的创新链条,进一步把科技需求侧同技术研发侧、转化侧贯通起来,真正催生一批含金量高、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实现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良性循环。深入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搭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支持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按照国际规则合资、参股国外创新型企业和研发机构。鼓励大学和科研院所积极参加国际科学工程项目。深化部省会商合作机制,强化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验区、高新区)的密切合作,加强区域间和省级院校科技合作,实施双边与多边的科技经济合作项目,共同建设技术转移中心和产业创新园,推动一批创新研究机构及重大技术项目落户甘肃。
完善科技评价制度。根据不同科技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完善科研评价制度。推进不同创新主体的分类评价,全面实施绩效评价,突出原始创新和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发布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能力评估指导意见,完善政府资助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开展重大成果产出评价、科技机构效率评价和专利技术、企业商标等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推进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拓展社会化、专业化、国际化的评价渠道。
加快培育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培育创新文化,重视科技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塑造科学精神,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使重大科技突破在甘肃省有广阔的社会沃土。重视科研试错的探索价值,宽容创新挫折,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作用,使科学家等科技创新核心获得较高收入,国有企业负责人、民营企业经营者形成稳定预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