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50年过去了,硅谷仍然无法被复制?

  • 来源:环球网作者:文/小苏
  • 2016-04-11
  过去50年间,全世界都渴望再造一个硅谷。维基百科列出了超过70个与“硅谷”(Silicon Valley)这个词沾边的科技园区/城市:美国纽约有“硅巷”(Silicon Alley),印度班加罗尔被人称为“印度硅谷”,台湾在新竹建了科技园,北京的中关村从一开始就被冠以“中国硅谷”的称号,2014年5月,北京海淀区副区长孟景伟甚至援引《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称“全世界仅中关村是硅谷真正对手”。
 
  不过,硅谷这个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和圣何塞之间的50英里狭长地带,仍然是世界上最具生产力和创新性的地方。截止2015年8月,硅谷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前99家上市公司,总估值高达2.8万亿美元,占到了美国所有公司的公司利润的6%。根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Ernst & Young),2011年仍然有125.92亿美元风投资金投到了硅谷,远远超过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38.18亿美元、美国南加州地区33.27亿美元、美国纽约大都会地区30.03亿美元以及北京的28.6亿美元。为什么50年过去了,硅谷仍然无法被复制?
 
  硅谷的模仿者以为划一块地、砸几百亿就能复制硅谷,这是在侮辱硅谷。
 
  硅谷的模仿者都对硅谷诞生的“历史”津津乐道:硅谷在成为“硅谷”之前,还只是大片无人的农业区。1950年代,被后人称为“硅谷之父”的斯坦福教授弗雷德•特曼(Fred Terman)建立斯坦福科技园,将斯坦福8000亩土地的一部分租给了惠普、瓦里安联合、通用电气等高科技公司,同时他还积极鼓励学生创业,并引进政府投资。
     
  1956年,晶体管联合发明者威廉•肖克利(William B. Shockley)受弗雷德•特曼邀请,回到家乡帕洛阿尔托(Palo Alto)创业,他带来的8名员工随后创建了仙童(Fairchild)半导体公司,仙童半导体解体后,又演化出38家新公司(包括英特尔、美国半导体公司和AMD),再加上此时冷战正酣,美国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研究投资……模仿者认为,正是这些因素让硅谷在1960年代就早早得变成了科技界的“宇宙中心”。 
 
  于是后来,硅谷的模仿者大多遵循一个熟悉的“配方”:敲定一个热门产业,在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旁边建立科技园区,提供必要的补贴/激励来吸引世界级公司的加入,再创造一个风险投资池。遗憾的是,他们投入了数百亿美元资金,奇迹从未再次发生。 
 
  硅谷不是凭空出现的,没有20世纪头几十年的无线电产业积淀,硅谷不可能突然成为世界电子中心。 
 
  硅谷的模仿者,从一开始就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硅谷不是凭空出现的。硅谷的诞生不是政府的有意设计,在硅谷出现之前,旧金山湾区已经发展了40年的无线电产业,没有无线电产业,就没有后来电子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 
 
  联邦电报公司(Federal Telegraph Company)可能不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但是帕洛阿尔托有一处纪念碑(California State Historic Landmark #836)正是为该公司的实验室所建,上面写着“在这里,无线电真空三极管的发明者李•德雷弗斯特(Lee deForest)和两个助手一起,于1911-1913年设计出了第一个真空管放大器与振荡器。[后来]全世界基于该研究成果的开发,推动了现代无线电通信、电视以及电子时代的出现。” 
 
  1895年,伽利尔摩•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就首次实现了无线电通信,但直到1910年,无线电通信仍然没有大规模商用,因为无线电信号在长距离传输过程中会衰减。李•德雷弗斯特并没有发明无线电通信,但却发现了真空管能革命性地解决通信衰减问题。联邦电报公司持续对真空管进行改进,获得了大量的政府订单,到了一战结束,联邦电报公司已经能自如地将真空管技术运用于无线通信的传输、接收和信号放大。 
 
  联邦电报公司对硅谷形成的作用被远远低估。联邦电报公司成立第二年(1910年),该公司的两名员工彼得•简森(Peter Jensen)和埃德温•普利德汉(Edwin Pridham)就离职创办了衍生公司Magnavox,专注于扬声器的研发。他们帮助美国海军建造舰载扩音系统,他们打造公开演讲系统,帮助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圣地亚哥向5万名现场听众做公开演讲(1919.9)。 
 
  除此之外,联邦电报公司还有其他衍生公司:前员工格哈德•费舍尔(Gerhard Fisher)于1928年在帕洛阿尔托的自家车库里发明金属探测器,随后建立了费舍尔研究实验室;从小就是无线电爱好者的前员工查理•立顿(Charles Litton),在红木城(Redwood City)父母的家里建立了立顿工程实验室,自行设计和批量制造性能更强、稳定性更好的真空管设备…… 
 
  1930年代,尽管联邦电报公司被收购,并从旧金山湾区(西海岸)移到了美国东海岸,但旧金山湾区的公司发展真空管产业的关键技术并将其商业化,直接催化1950年代后半导体“电子革命”的到来。经济学家马丁•肯尼(Martin Kenney)在《理解硅谷:解析创业圣地》一书中提到:联邦电报公司也永久塑造了湾区大公司衍生小公司进而推动产业发展(甚至革命性变革)的传统——这可要比“1960年代末仙童半导体解体,引爆了半导体产业”早了30-50年。正是因为这种大公司“溢出效应”,东海岸的IBM发明硬盘和磁盘技术,才会被硅谷新创公司希捷(Seagate)、迈拓(Maxtor)加以利用;施乐发明了图形用户界面(GUI),才有名不见经传的苹果和微软从中看到了商机。 
 
  过去半个世纪没有谁能打败硅谷,因为硅谷有着独门传统——硅谷的公司几乎不发明伟大的东西,它们只是擅长从全新的角度利用这些新技术。 
 
  硅谷的崛起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为什么硅谷能持续引领半导体&集成电路、个人电脑、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化半个世纪的科技浪潮? 
 
  科技作者威维克•瓦德瓦(Vivek Wadhwa)在《硅谷无法复制》一文中举例,1960年代,美国新泽西州一家高科技公司背后的财团觊觎于硅谷的耀眼成功,便聘请了上文提到的“硅谷之父”弗雷德•特曼,试图利用“大学-政府-产业”的成功模式,再造一个硅谷。当时的新泽西拥有725家高科技公司,包括美国无线电公司(RCA)、默克公司以及晶体管的发明地——贝尔实验室。不过当地还缺少声名显赫的工程性大学,高科技公司高层、政府官员在贝尔实验室的牵头下,决定建造一所像斯坦福一样的大学。 
 
  “硅谷之父”当然没能再造另一个硅谷,因为弗雷德•特曼的计划根本施展不开:RCA不愿意与贝尔实验室合作,Esso不想和未来的大学共享优秀的研究人员,默克和其他制药公司不想提供用于研究的资金。弗雷德•特曼后来受邀来到德克萨斯州达拉斯试验,又一次折戟沉沙。弗雷德•特曼在1978年接受采访时提到东海岸沿袭的传统,“[东海岸的]厂商永远不会[在真空管标准上]合作,部分原因是专利垄断。美国无线电公司统治了专利,你必须得和美国无线电公司合作。但只要你把美国无线电公司领进门,它就想掌控一切。”——这一传统,和旧金山湾区(以及后来在这里出现的硅谷)截然相反。 
 
  美国东海岸马萨诸塞州128号公路(靠近波士顿),不幸沦为硅谷的另一个陪衬。128公路和硅谷都曾流入过大规模的美国政府资金,它们都拥有现成的科技园区、大规模军事投资、顶级的研究性大学(128公路有哈佛/MIT,硅谷有斯坦福/加大伯克利),它们也都拥有世界级的创业大公司(128公路有霍尼韦尔(Honeywell)、雷神(Raytheon)、数字设备公司(DEC)、BBN科技公司,硅谷有惠普(HP)、仙童半导体(Fairchild)、瓦里安联合(Varian Associates)、施乐(Xerox))。 
 
  但1980年代,硅谷在公司利润和创新上都全面超越了128公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128公路的公司太过注重基础研究——他们没法将伟大的新技术商用。纽约专栏作者大卫•奥尔巴赫(David Auerbach)写道,“我在1997年到[128号公路的]数字设备公司采访,这个地方弥漫着中年人的气息。我碰到了一位天资聪颖的工程师,他已经为改进一块Unix系统的单片工作了20年。” 
 
  与之恰恰相反,《硅谷百年史》的作者之一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uffi)谈到,“硅谷没有发明很伟大的东西,我们只是在看到那些有趣的新技术和新发明时,有了不同的利用它的想法”。半导体、集成电路、互联网、浏览器、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数据库……这些通通都不是硅谷的发明。这依然可以追溯到无线电时代旧金山湾区的传统——1910年代,是联邦电报公司利用丹麦工程师发明的电弧无线电发射机,以及李•德雷弗斯特的真空管技术,横扫东海岸的无线电产业竞争者。 
 
  时至今日,硅谷仍然在保持高速增长,并源源不断地吸引人才。硅谷合资企业协会(Joint Venture Silicon Valley)最近的2014年硅谷报告显示硅谷的形势一片大好:硅谷目前拥有142.35万个岗位,已经连续四年保持增长;硅谷至少有3,639人自主创业,比上一年增长2%;硅谷有36.4%的员工都来自国外,2014年净增加19,194名外国移民,比上一年增长52%。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讯媒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