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协副主席:为什么中国科学家大都不愿创业?

  • 作者:《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聂欧 陈荣
  • 2016-03-30
      “十三五”开局之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创新驱动。作为重要抓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

      据统计,2015年,从中央到地方先后出台24份文件,实施多项优惠政策,推动“双创”。在全球经济低迷和金融市场动荡的形势下,“双创”为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不过,在成为时代和社会浪潮的同时,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经验可循的“双创”,也受到不少质疑。
 
      比如,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年轻人怎么能“双创”;“双创”大量集中于互联网领域,失败多,存在泡沫怎么破;大众创业如火如荼,但万众创新在哪儿……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参与了去年中国科协组织的“双创”第三方评估调研。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专访时,他认为,从评估情况来看,在发展初期,“双创”出现一些问题并不奇怪。
 
      “美国的创业失败率也很高,创业就是这样,爬起来再创嘛。”陈章良说,当然,也不能盲目,应该总结经验教训,再找好的技术、好的科学家。
 
       至于创业质量不高,创新少的问题,在他看来,一个关键的解决办法,是鼓励更多有技术的科学家成为“双创”主力军。“科学家动起来了,很多问题就好解决了。”
 
       政府很重视,大学生最有干劲
 
       2014 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李克强总理提出,“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中国960 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2015 年全国两会,“双创”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本届政府对“双创”的支持力度不断加码。
 
       如今,一年时间过去,“双创”到底创得怎么样了?
 
       陈章良介绍,2015年,在国务院委托下,发改委把全国“双创”评估工作交给中国科协,科协组织专家学者,走遍了全国所有的省区市,对“双创”的效果有了初步评估。
 
       “第一个明显的情况是,各地政府都极其重视‘双创’,给了很多特殊政策和经费来支持年轻人创业。”陈章良说。
 
       比如在成都,市长唐良智称自己是“创业市长”,亲自抓“双创”政策扶持工作,把成都富士康没用完的工人宿舍空出来,在高新区拿出一栋楼,免费三年出租给年轻人创业。
 
       第二个现象是,一批年轻人,包括在校大学生、快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以及毕业一两年的大学生,创业的精神、激情和参与程度非常高,对创业特别有干劲。
 
       “尤其像中关村”,陈章良说,“一个创业咖啡楼里有300多家创业公司,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未来的比尔?盖茨,觉得自己前途无量。”
 
       第三是真的出了一批好的成果,从普通的“互联网 ”到技术咨询,再到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环保技术等几个方面,明显有了不少成果。
 
       2015年10月的“双创”活动周上,科协把大量出成果的项目都请到了中关村主会场,平衡车、太阳能、无人机……甚至总理都点赞的一些成果,都是一群年轻人做出来的。
 
       陈章良说,有意思的是,有很多成果的想法和点子,涉及的技术其实非常基础和普通,在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里都是没人做的,但就是这样一群不熟悉科研工作的年轻人,反倒更有激情去做,还做出来了。
 
       “双创”不仅没有泡沫,还远远不够
 
       在国家鼓励支持下,大量年轻人投身创业,也有声音认为,由于创业资本的投机行为,再加上大学生和年轻创业者的盲目和不理性,“双创”存在泡沫。
 
       陈章良说自己也注意到了这些情况,比如大学生扎堆互联网创业,比如一些投资机构的投机行为等。但他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双创”有泡沫,恰恰相反,现在“双创”还远远不够。
 
       “在科协的评估过程中,并没有看到支撑泡沫一说的数据。如果把一些创业企业的消失认定为泡沫,哪里都是泡沫了。”陈章良说。
 
       陈章良说,以现在火热的人工智能为例,现在很多人、很多企业做机器人,“饱和了吗?完全没有。”从应用层面看,机器人还可以陪人下围棋,甚至高考题都可以让机器人来设计。机器人产业的市场还很大。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钢铁、石油、水泥、玻璃都产能过剩,但高科技产品是进口的,2015年一年进口上千亿美金的芯片,国内的手机生产商就挣一点钱,这些高科技领域都需要创业,技术转化远远不够。
 
       所以说,在这些领域的“双创”,还有很大空间,还远远不够,而不是已经饱和成了泡沫。
 
       陈章良说,如果要说泡沫,只是说某个领域可能有很多人闯进去,比如互联网,是有可能存在泡沫的,但在“双创”发展初期也应该如此,总得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当然,在评估过程中,科协的调研小组确实发现,和外界普遍感受一样,创业的成功率不高。
 
       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的企业达到1.16万户,平均每分钟诞生8家公司。而另有统计表明,中国创业企业的失败率为80%左右,企业平均寿命不足3年,大学生创业失败率更是高达95%。
 
       一个主要原因是资金短缺。陈章良说,很多创业团队,房子是政府或机构免费提供的,自己只有一小笔启动资金,凑几个人就开张了,每个人都是经理、CEO,但等到钱烧完了,就散伙了。
 
       “但这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在美国,创业的成功率也不高,创业失败也是常态。”陈章良说。
 
       忙着评职称,科学家被束缚?
 
       “创业失败并不可怕,就像美国一样,爬起来再创业嘛,总结经验教训,再找好的技术,再找好的科学家,他们的技术握在自己手里也没用,给创业者赶紧转化出来,何乐而不为。”陈章良说。
 
       在他看来,“大浪淘沙,对国家的‘双创’是好事”,相比创业失败,国内“双创”现在更大的问题,是中国科技的主力部队——大院大所的教授们、科学家们,对于“双创”并不热情。
 
       这与全社会尤其是大学生和年轻人的创业热情形成鲜明反差。陈章良说,根据科协的调查,只有60%的科研人员知道国家号召创业,而这其中,真正把科研成果投身开发创业的,不到20%。
 
       “科学家不创业,光靠年轻的大学生,‘双创’空有激情没技术,终归不行。”那么,为什么科学家不愿意创业?
 
       “关键是国家的科研人才评价体系和‘双创’评估指标没跟上。”陈章良说。
 
       比如,讲师要升副教授,必须要有几篇好论文。副教授升到教授,没有几篇SCI文章,根本没戏。教授想评院士,没在《科学》、《自然》上发表好文章,想都不要想。
 
       在这种评价体系下,科学家哪里还有劲头创业?
 
       陈章良说,如果把技术拿去开发开公司,精力跟上去,挣钱去了,就要去找投资找市场,实验室没有时间管,哪还有时间写论文?所以即使有成果,也得先放到一边,赶快写论文,先当上教授、评上院士再说。
 
       如果能在国家科研人才评价体系和“双创”评估指标中,把科研人员、科学家们做技术转化和创业的成果,比如形成的产业服务多少人群、创造了多少产值甚至是挣的钱交的税,也列入评价指标体系中,也能用来评教授、评院士,他们参与“双创”的热情和动力,自然而然就激发出来了。
 
       资金、专利、股权,科学家创业还有不少门槛
 
       即便解决了没动力不愿意创业的问题,科学家们“双创”也面临不少实实在在的门槛。
 
       第一道门槛是资金。与大学生相比,技术创业和产业化,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现实情况是,科学家“双创”找资金,并不比大学生容易多少。
 
       陈章良说,科学家们做科研项目,都申请了不少科研经费,但科研经费有严格管理,不能用于创业开公司搞产业化。
 
       国家的一些科研项目和基金,比如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都是用来做基础研究,并没有设立用于科研技术开发转化和产业化的基金,缺了这块资金,想做也做不了。
 
       有人认为,国家没有科研开发或转化的基金,那还有市场的投资?问题来了,科学家做科研技术开发转化的项目,往往不能立即转化成收益。
 
       以新药研发为例,过了研发阶段,还得经历一二三期临床,最后还不一定能出来,有多少市场的投资方愿意做如此长周期的风险投资?
 
       陈章良说,如果有国家的技术开发和转化项目基金,科学家申请项目,也就不会出现没有启动资金想做做不了的问题。
 
       除了资金,第二道门槛是专利。
 
       陈章良1987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说,在美国,所有科学家的技术都会申请专利,法律保护体系也十分完备,偷专利的公司会被罚得“一塌糊涂”,公司罚完个人的信用也没了,别再想做什么事情了。
 
       中国近年来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不够。陈章良说,很多企业反映,技术放出去,很快就被人“拷贝”走了。甚至有些“拷贝”者的规模,做得比技术发明人还大。
 
       更值得反思的是,因为从“拷贝”企业的大规模生产中获得税收、财政收入和GDP,一些地方政府还搞起了地方保护主义,阻挠技术发明人维权,告到法院有时也拖而不判。
 
       第三道门槛是股权。
 
       以专业技术入股是现在很多科学家参与公司创业的主要模式,但一直以来,科研人员技术入股的占比限制很严格,只能是10%。
 
       陈章良认为,这明显不是政府应该管的事情,应该由企业和科学家自行商量决定,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管是1%、10%,还是50%、60%,只要投资人愿意,双方协商好就行。
 
       庆幸的是,国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陈章良说,在不久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宣布放开这个入股占比限制。这个问题总算得到了解决。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讯媒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