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水浒研究的学术体系

  • 来源:新华网
  • 2016-03-25
       专书的学术史研究与专书的学术研究不同之处在于是否具有系统性。一般专书研究可以涉及专书的方方面面,也可以专注于一个侧面。学术史则不同,它不仅需要涉及专书研究的方方面面,而且必须在全部研究的系统性上探究并完成发展史的建构。水浒故事从南宋初开始流传,至今已800多年。齐裕焜、冯汝常等编著的《水浒学史》,对其800年来形成、研究和传播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全面研究和梳理水浒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该书由绪论、成书篇、诠释篇、传播篇构成,从这一篇章结构即可见其研究的内涵之深与外延之广。《水浒传》不仅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而且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经典小说之一,是中国评论研究最多、争论最多、传播最广的英雄传奇小说。在《水浒传》故事起源、文本生成与传播过程中,800多年的“水浒”源流与文学发展及其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的关系等,都成为《水浒学史》关注的范畴。著者对《水浒传》研究以史性的研究史、传播史等纵向梳理为中轴线,以相关文本研究侧面与“水浒”文化因素为横向延展,界定并构建了“水浒学”独自的学术体系,全面研究和梳理了水浒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这是《水浒学史》的学术价值之一。
 
  在水浒研究的理论架构上进行创新。首先体现在其理论架构上。该著以范畴论界定了水浒学研究的核心与边缘等关联指涉,以方法论为指导从宏观与微观上对《水浒传》研究中的版本辨正、文本解读等研究进行把握,以价值论探究《水浒传》的文学价值与水浒文化的传承,以文化绵延论阐述水浒研究的民族性与可持续等史性延展。可以说,不仅各个方面都有涉及,而且对于水浒研究的未来发展做出新的探索。
 
  对学术争议问题相对公允的处理方式。毫无疑问,在《水浒传》的论争中,不仅在明清时期就存在“忠义”与“诲盗”的两极评价,而且现在仍然有过之而无不及,如现当代社会有时把《水浒传》当作“农民起义的教科书”,有时则贬为“歌颂‘投降派’的反面教材”,还有人说《水浒传》是鼓吹“血腥暴力”的典型,是把中国人引入的“地狱之门”的“坏小说”。对于《水浒传》研究中存在的各种观点论争,著者立足当代性对其进行了科学的、历史的、辩证的分析,不回避其存在的争论问题,也努力对历来特别是近年出现的论争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正如《水浒学史》绪论所言:“学术史研究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以前人的研究为对象,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筛选,肯定研究的重要成果,淘汰那些没有价值、人云亦云的学术垃圾,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指出今后研究发展方向。”那么,在《水浒学史》一书中,著者正是这样做的。
 
  《水浒学史》重点关注的是水浒研究的范畴、方法、价值以及文化绵延等命题,对《水浒传》研究传播以及水浒文化800多年历程进行简要勾勒,使得文学性研究也具有了文化意味。作为一部研究《水浒传》专书的学术史,其水浒文化寻根显得还不够立体全面,仍然有值得深入发掘与探讨之处。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讯媒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