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叙”背后的故事:让创业者做个安逸的“蓉漂”

  •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作者:每经记者 黄丽
  • 2016-03-17
       成立刚满一年的高科技企业通甲优博,最近正忙着申报成立院士工作站。要知道,在此之前,除了大型国企或者上市公司以外,国内并没有任何初创企业有院士工作站这样的配备。如果申报成功,这个仅有20余人的团队,将会是国内第一家有院士工作站的初创企业。

       通甲优博CEO徐一丹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能大胆提出这样的想法,还是得益于成都市对通甲优博这类创业型公司的大力支持,“公司有幸参加了去年9月成都市组织的一场‘蓉漂茶叙’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实实在在帮助到初创企业。”
 
       这正是继菁蓉汇点燃成都双创之火后,成都市推出的又一项服务来蓉创客的活动,“创新创业的‘心灵鸡汤’已经很多了,成都的平台和环境现在越来越好,接下来就是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近年以来,成都成功获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市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创业之城、圆梦之都”的城市品牌也在这一系列的双创活动中日益响亮。
 
       “蓉漂是一种义无反顾”
 
       刚刚过去的2015年,成都不仅多了一个“菁蓉汇”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还多了一群被称作“蓉漂”的创客人群。
 
       事实上,“蓉漂”一词横空出世,是伴随着成都的“双创”新政而诞生的。为了拉动成都经济新增长力,成都近年来开展了大量鼓励创新创业的活动,伴随而来的是,除了为人熟知的“北漂”海漂”之外,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愿意走进“天府之国”,在这里生根落地,扎根在成都创业,成为“蓉漂”。
 
       徐一丹和他的创业团队就是这样一群人。除徐一丹之外,创业之初由5个博士组建的创业团队,均来自五湖四海,在他们的身上也生动书写着“蓉漂”的故事:来自微软和SAP的大区高管和技术高管放弃了外企优渥的待遇,义无反顾加入团队;家住上海和北京的团队成员正经历着“候鸟式”双城生活——每月三周在成都工作拼搏,一周回家休假;外地成员们从一开始对成都的不了解、不熟悉,到短短半年时间融入、喜爱成都,并计划在成都置业定居,长期发展。
 
       尽管看似放弃稳定的事业和稳定的生活,但最终决定把创业起点选在成都,徐一丹称,大家都没有异议,“我们甚至根本没想过在另外的地方了”,来成都,是团队的共识。
 
       这个看似未经思虑过的决定,的确是一次最正确的选择。对于通甲优博这样的高科技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希望公司能够尽快被看到、被重视、被支持,“成都政府与企业走得更近,更容易受到重视,记得公司在成都落地时,是天府新区一位局长亲自接待我们,当时他说了一句‘希望我们与天府新区共同成长’,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
 
       而这个当时才成立6个月的初创企业,有幸被邀请参加去年9月的一次“蓉漂茶叙”,也为通甲优博带来了难能可贵的机会。
 
       碗盏之间话创业
 
       在这次“蓉漂茶叙”活动上,徐一丹向与会领导、创业团队来宾分享了团队“蓉漂蓉创”的生动故事,也大胆提出了引进院士工作站的计划。
 
       院士工作站,主要是由政府推动,以企事业单位创新需求为导向,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其团队为核心,以省内研发机构为依托,联合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旨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为增强企事业单位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徐一丹所在的公司,是致力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研发的高科技企业,原始创业团队也都是博士,此前均在部队做科研工作。因为行业的特殊性,作为初创企业去申请院士工作站也是“不得已”。
 
       “国内有院士工作站的基本都是大型国企,或者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等,一个初创企业想要建立一个院士工作站,这在以往是想都不敢想的。”徐一丹向记者称,但“茶叙”给了他们这样的勇气和机会。
 
       成都传统茶文化中有一套约定的“茶阵暗语”,比如把茶盖朝外斜靠茶船,就表示“遇到困难,需要帮助”,茶叙中也曾传出这样的佳话。如今,“菁蓉汇”平台越来越好,成都的创新创业之势也是越来越旺,总结经验、收集问题,用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是举办“蓉漂茶叙”活动的真正意义。
 
       创业者在“茶叙”这种轻松的氛围中,能提出在创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难题,也是对政府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出良好建议的方式。
 
       作为初创企业能得到成都市这么多的照顾,也让徐一丹有些受宠若惊。如今,尽管距离参加茶叙活动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徐一丹还时不时地关注着成都市政府网站、政府相关服务平台,看看是否还有这样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他认为,这是给蓉漂企业提供的非常好的平台。
 
       茶叙之后重实干
 
       茶叙会谈后,让企业感受到的不仅是政府信守承诺,高效的办事效率也让企业为之惊讶。徐一丹回忆,当天的茶叙活动结束后,成都市科技局、科协、天府新区有关部门就在积极跟进,主动派出专人进行政策、流程方面的上门对接,服务效率、针对性让企业感到“贴心”。
 
       “就在茶叙结束的第二天,市上相关部门领导就来公司了解情况了。”据徐一丹了解,一起参加茶叙的另外几家企业的各类问题,也在第二天都得到了相应的反馈。
 
       因为在这次的茶叙中收获颇多,徐一丹只要有空,就会参加各种茶叙活动,后来还参加了天府新区的茶叙活动。
 
       事实上,落户在成都当地的创客们都知道,成都正致力于打造一流的环境,努力让更多创客愿意到成都做“安逸的蓉漂”,在通过“菁蓉汇”等一系列为企业搭建创业导师与资本对接的平台后,成都市还一直着力解决创业者遇到的难题。
 
       一个城市根本的活力,有一个重要标志来衡量,那就是创业的年轻人多不多。在培育新动力上,成都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路径之一,“分析城市人口结构,就可得出城市发展的机会大不大了。”
 
       国家行政学院许正中教授评价说,成都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了大批年轻人来创新创业,已经形成了“蓉漂”一族,满城皆是创客。
 
       成都经济总量在2014年就已迈上万亿台阶,成都创新创业工作和商事制度改革的叠加效应正逐步显现。2015年上半年,成都创新创业企业增长迅猛,创投机构投资热情也持续高涨。这对于西部城市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坚持,让成都逐渐成为全国领先、国际知名的“创业之城、圆梦之都”,“成都创业、创业都成”的城市名片也正在熠熠生辉。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讯媒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