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星球表面探测机器人创客大赛:创客的奇思妙想可以上天
- 来源:科技日报作者:王春 金婉霞
- 2015-09-22
创客的奇思妙想可以上天
——记未来星球表面探测机器人创客大赛
——记未来星球表面探测机器人创客大赛
创客也能激发航天科技创新?
从我国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三号,到刚刚发射成功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航空航天作为一块“硬”科技显得离我们很远。
在美国,众多的中小科技公司分布在航天机构的周围,它们不但技术专业,而且创意无限,承接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众多的分解项目。我国航天技术能不能也借用民间创客的力量呢?
9月19日,在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内,未来星球表面探测机器人创客大赛的决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空地两栖、球形设计、半履带、多功能、子母式……来自高校、院所、创客空间等各民间团体的共18支队伍,带着自己的概念机器人走上赛场,给不少专业航天人带来新的灵感与启迪。
“我们不仅要让高精尖的技术下地,也要让我们的奇思妙想上天!”该所邱博士表示,激荡思维火花,欢迎民间创客参与航天探秘,让航天科技“软”着陆。
好苗子,跟踪!
比赛现场,李懿德手里托着自己的四旋翼飞行器,目光不断寻找着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里的“熟人”。
2005年10月12日,“神六”发射,上小学四年级的李懿德坐在教室里,看着电视画面中升腾的火焰,内心无比激动。从此以后,运载火箭便走进了他的生命。“我们所所有的活动他都参加,等到他读高中的时候,我们发现他的航天技术知识已经超过了所里的一般员工。”赵金才教授看着李懿德的一路成长,始终悉心培育着这颗“航天苗子”。“他在中学就已经有自己导弹发射装置的专利了。现在去中北大学攻读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主修运载火箭。以后,我们将推荐他去俄罗斯深造。”
今天,只有大二的李懿德带着自己的空地两栖火星探测机器人登上了赛场。“从各国发射的火星车来看,核心是如何保证巡视器在星球表面复杂的环境条件下保持良好的行驶性能和有效的研究能力。未来的巡视器系统,发展方向是更长的移动距离、更强的观测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李懿德说,他们的探测器由飞行器和巡视车两部分组成,就像航空母舰一样,所有的零件全部由团队成员在实验室完成,“履带采用的是新一代履带,采用菱形,每只轮子可独立运动,克服土地障碍”。
果然,在最终的决赛中,小车显示了极大的性能优越性,翻沙地、过坑、爬坡,一一拿下,并一举获得本次大赛的一等奖。
另一边,在该研究所工作的贺小平带着自己的“球形星球车”登场了,简单的白色单球,通过球体各部分的不同转速、转向,可实现前进、后退、转向等多种操作,与独轮车类似。“我自己画了图纸,在淘宝上请人3D打印出零件,套用组委会提供的套件电路,自己整合组装。”贺小平说,他的工作是设计卫星指向机构,但对机械始终情有独钟,家中自备了车床、铣床等一套设备。贺小平的创意得到了评委组组长陶建中的认可,“球形是一大特色”。
好点子,激发!
“啊呀!还差一点!快快快!”“好!投!别犹豫了!”“放弃放弃!赶紧下一关”……
决赛场上,一块场地被分割成若干小块。参赛选手操作机器人穿过铺满黄沙的沙坑,从中捡起一元硬币并投掷至指定处,随后翻过三道“门槛”,在光滑的平地上快速行走,捡起乒乓球准确投递至窄口瓶中,推动木块至指定处,越过三个小坑……全赛道结束。
别看短短的一段赛道,难住了不少参赛选手,而比选手更卖力出主意的则是全场观众。
当9号机器人第一次在规定时间内成功越过各处障碍物,到达终点,全场观众似乎松了一口气,不自觉地鼓起掌来。
今年只有16岁的徐逸航一直在上海的各创客空间,捣腾点自己的小创意,但怎么也没想过自己做一台“月球高机动探测小车”。徐逸航的小车一上场,就来了个高空鱼跃,给现场观众和评委一个“惊艳”亮相。“小车全时四驱、独立悬挂,机动性高,独立性强,任何地貌都能过!”他介绍说,安装的云台可保证摄像头无论遇到任何地面状况都能同一拍摄角度。但他的小车被挡在了决赛之外,这让徐逸航有些许失落。“早知道就慢点开了。”他说。
同样败兴而归的还有与徐逸航同龄的赵泽浩。他和团队的半履带式巡视器最终在决赛赛道上遭遇滑铁卢。在“沙坑”面前怎么也爬不起来。“没有想到履带没有成为我们的动力,反而提高了阻力,但也不算对不起我们的努力。”一群人在一起既互相安慰又互相总结,“下次一定要找个场地做一下演练啊!”
我国首个具有航天特色的“星天地”创客空间也于当日正式成立,将提供3D打印机、激光雕刻机等设备和耗材。这意味着,像贺小平、徐逸航这样的创客可以在这里演练、出创意、做成品。该创客空间还会引入风投和众筹平台,推动航天创新的商业化进程。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陶建中感慨地说:“比赛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激励,一种推动,是创客活动的开始。比赛的冠军只是比赛规则下的冠军,还不是未来星球机器人的冠军。今后创客们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