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航天建设发展50周年之党建文化篇:在传承中创新和升华
- 来源:科技日报作者:桂 璇
- 2015-09-21
——贵州航天建设发展50周年之党建文化篇
在传承中创新和升华
贵州航天50年
十年企业靠管理,百年企业靠文化。航天十院50年走过的每一个足迹,都扎根于深厚的精神文化土壤,谱写了一曲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行的文化强企之歌,展现了“共和国长子”、贵州装备制造领军企业矢志报国、拼搏奉献的文化精髓。
精神引领,文化铸魂
50年来,航天十院形成了丰富的企业文化内涵,最根本的是始终牢记“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神圣使命,始终秉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始终传承“严慎细实、锲而不舍”的优良作风。
赤胆忠心,铸剑报国。几代贵州航天人扎根三线,拼搏奋进,为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十院研制生产的型号产品先后亮相国庆35周年、50周年、60周年盛大阅兵式,前不久的2015年抗战胜利日盛大阅兵式上又再展雄姿,导弹方阵,威武铿锵;“神舟”飞天、舱外“行走”、太空之“吻”、“嫦娥”奔月、蟾宫“漫步”……十院配套研制生产了电池、电机、陀螺仪、继电器、电连接器、精密齿轮、切割器套件等七大类产品,每一次中国航天的成功创举,都凝聚着十院人的智慧和汗水。
追溯50年来铸剑强军的铁血征程,正是一代代贵州航天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本色、矢志不渝的无悔付出!正如1965年那些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第一代三线建设者怀着报国夙愿聚集大山艰苦创业一样,一代代贵州航天人以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豪迈的奋斗激情,投入到贵州航天建设发展之中,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航天报国的华章。
敢打硬仗是十院人的优良传统。50年来,从第一次创业时单一的军品科研生产到第二次创业时的军转民,再到今天的军民融合发展,数代贵州航天人在探索中始终以“严慎细实、锲而不舍”的优良作风攻坚克难、开拓进取,越是任务艰巨,广大干部职工越是迸发充足干劲。
党建护航,思想保障
50年间,十院历届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科研生产经营工作,如影随形,全力保障。
长期以来,十院党委持续开展“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围绕院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0年来,历届党政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不断提高职工收入的同时,真诚关爱困难职工,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在他们心中,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只有依靠职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历年来,十院获省部级以上先进集体50多个,省部级以上先进个人200 多人次,其中全国劳动模范6人。2003年十院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4年十院党委被国务院国资委党委评为“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2009年十院领导班子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评为“四好”领导班子。
发展大计,人才为本
十院始终坚持人才强企战略,坚持倡导和践行用“三宽”(宽松环境、宽厚待遇和宽容态度)政策对待“三高”(高级管理、高级技术和高级技能)人才;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道路;以型号研制生产为牵引,吸引、培养和稳定人才队伍,加速跨越发展。
近十年来,十院大力组织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以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贵州航天人才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硕士学位授予点、外聘专家教授、外派进修学习等为依托,十院制定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完善人才培养任用机制,强化教育培训工作,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为人才队伍建设搭平台、创条件,成效显著,荣获国家颁发的“珍惜人才奖”和“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夯实基础与开拓创新并举,定期考核与动态管理并举,对外交流与自我提升并举,个别培养与集中培训并举,完善制度与引导激励并举、引进外聘与自培委培并举,为十院培养造就了一支成熟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队伍。
十院现有职工近16000人,其中各类专业人员6700多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800多人,国家和省部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国家高新工程学术带头人等各类专家150多人,涌现出以袁运生、毛腊生、梁森、姜涛为代表的一大批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获得者。人才队伍数量与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引来了源头活水,为十院建设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面向未来,航天十院将在创新发展的征程上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而矢志报国、拼搏奉献的企业文化精髓与内涵,也必将随之不断传承、创新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