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科技杂谈:科技沿着科幻前进?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作者:余建斌
  • 2016-02-22
       仔细想来,科幻和科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是都体现了人类不断突破自我的本能追求——在思想上更加了解自然的规律,在能力上拓展身体各种物理功能。

  
 
  前不久,微软邀请了9位世界科幻小说家参观了微软在全球各地的研究院。这些小说家就量子计算、预测分析、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虚拟传送以及情感计算等与研究人员面对面交流,并由此启发共同创作了一本长达239页的科幻小说集。
 
  人们大都认同,“科幻作品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拥有强有力的技术后盾和背景能让科幻作品‘硬派’而精彩,而科幻作品能为技术研发提供无尽的灵感。”科学背景是科幻作品存在的前提,也是其合理想象能够吸引人的基础。最近《火星救援》和《星际穿越》两部火爆的电影上映,《火星救援》除了场景是在人类还没到达过的火星上,片中展现的大都是现有成熟技术和可预见的硬科技,极具真实感。而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的爆炸性新闻,能让人联想到之前《星际穿越》中设计了利用引力波在不同时空中传递信息的情节,令人赞叹。
 
  就科幻对科学的启发和帮助来说,实际的情况或许超乎人们的估计。回顾科学探索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科学幻想似乎在某种程度上给科学指明了方向。望远镜和天文望远镜是幻想中的“千里眼”,手机可以看做是“顺风耳”,“腾云驾雾”被飞机乃至火箭和飞船实现了,《海底两万里》中的潜水艇后来也变成了现实,克隆人在技术上或许也不是太大的问题。还有个经典的例子,就是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设计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不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技术专家也都认同这个机器人的安全准则……
 
  仔细想来,科幻和科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是都体现了人类不断突破自我的本能追求——在思想上更加了解自然的规律,在能力上拓展身体各种物理功能。《星球大战》里的角色能够理解和使用无数种宇宙语言,《星际迷航》里十分抢眼的通用翻译器,都曾是不少科学家们的灵感源泉,激发了他们对语音技术的梦想。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造出跟人一模一样的智能机器人,一直是科学家们长久以来的梦想。因为人们确实始终幻想有一个更加强大的自己。
 
  当然,科幻和科学最大的不同,在于一个是想象,一个是实践。想象是瞬时的、美妙的,实践很可能是漫长的、枯燥的,以至于有科学家说,“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目标在哪里,只是没想到实现它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就像最近这一两年人工智能突然爆发,在语音识别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研究上取得不少突破, 并已经成功应用在全球至少几亿人的生活中。人工智能虚拟助手、实时翻译、语音搜索、人脸识别等,都已经从虚构变成现实,计算机已经能够听懂人说话,看懂多彩的世界。但今天这些飞速的发展,要归功于人工智能几十年来的研究积累和长久以来每一天的进步。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要为下一个“技术进步的黄金时代”提前投资,也就是“通过更多的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来投资未来”。这种对未来的投资可以给个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都带来丰厚的红利,当然也可以让科幻完成向科学的真正完美转身。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讯媒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