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实施“互联网+公共服务”深入服务群众

  • 来源:襄阳政府网
  • 2016-01-04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政府的治理模式和服务方式。襄阳市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优化服务为核心,以政府权力清单为基础,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充分运用智慧城市和信息惠民城市两个国家级试点的政策优势,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地方入手,积极实施“互联网+公共服务”,打造全覆盖、全联通、全方位的便民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服务零距离、零盲区、零梗阻,“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依托“互联网+”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坚持顶层设计,以互联网技术促进公共服务创新
 
       襄阳市着眼于推进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以推进政府改革、建设电子政务、实现政府信息化为目标,依托“襄阳云谷”,建设“襄阳政务云”,从领导体制、工作机制上着力构建线上线下合一、前台后台贯通、纵向横向联动的公共服务新模式。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政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智慧城市、信息惠民、信息消费等试点项目,把平安城市、应急指挥、数字城管、食品检测、社区服务、社会治理、城市管理等31类事项纳入“互联网+公共服务”,实行统一规划评估、统一项目审批、统一资金管理、统一监理验收、统一安全监管,推动政务信息化持续规范发展。
 
      (二)注重规划引领。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围绕实施“互联网+公共服务”,先后编制了《襄阳市关于深入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意见》、《襄阳市政务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襄阳市政务信息化安全管理办法》、《襄阳市政务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办法》等,对政务信息化建设进行顶层规划和设计。
 
       (三)强化制度规范。健全完善与政务信息化相关的工作机制,按照互联网思维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到项目统一管理、硬件及基础网络统一建设、信息数据统一共享、基础应用框架统一规范、安全管理统一推进,形成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化标准体系。
 
       (四)坚持试点先行。按照先易后难、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选择尹集乡白云社区、牛首镇花园村、高新区东风社区、枣阳市树头村等28个社区(村),开展“互联网+公共服务”建设试点工作,并首批上线老年优待证、80岁高龄补贴、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独生子女光荣证、教师资格证认定等40个事项,实现了“以信息化建设惠民、让数据替居民跑腿”。
 
       二、健全信息网络,以互联网平台促进公共服务提速
 
       推进“互联网+公共服务”,基础是信息化,关键是建设畅通、高效的网络服务平台。襄阳市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为抓手,大力实施三项工程,积极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为“互联网+公共服务”铺就了一条快捷、方便的信息高速公路。
 
       (一)全面推进网络提速工程。市政府与湖北电信签署“智慧襄阳·光网城市”战略合作协议,率先在全省开展光网改造工作,基本实现主城区光网全覆盖,乡镇光网覆盖率达95%,农村现有宽带用户有80%可实现20兆带宽接入,全市带宽出口达到550G,为政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畅通的信息通道。推进“智慧城市·无线襄阳”建设,投资8000多万元,布设信息热点2621个,实现市区公共区域wifi全覆盖,为市民手机上网享受公共服务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全面推进数据共享工程。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是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襄阳市致力打破信息“壁垒”,加强数据资源整合,通过华为云计算硬件资源完善政务数据交换平台,整合公安、工商、民政、人社等32家政府部门和具有行政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推进数据共享联通,使城市居民常用的教育、医疗、交通、就业、养老等9大领域100多项服务数据,90%能够实时数据交换。
 
       (三)全面推进“1125”工程。着眼于将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和村,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利用政务信息化资源,实现以打造“一站一库两平台五终端”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的“1125”工程,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公共服务体系。“一站”,就是建设覆盖全市的襄阳惠民服务一站通,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务;“一库”,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全市的政务数据和便民服务,建立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为公众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服务;“两平台”,就是建设襄阳市政务服务平台和惠民服务平台两个核心业务处理平台;“五终端”,就是通过电脑终端、移动终端、自助终端、电视终端和电话终端五类服务终端,使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既有“实体店”,也有“淘宝店”,为群众提供多种方便快捷的办事渠道。
 
       三、坚持阳光公开创新,以互联网思维规范权力运行
 
       弄清楚政府究竟有多少权力,摸清政府的权力家底,是实施“互联网+公共服务”的重要基础。襄阳市严格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要求,坚持“政府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的原则,对公共服务项目和公共权力进行梳理,全面对接政务信息化服务。
 
       (一)坚持应进必进,让权力全上网。依托市行政审批局,建立《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对145个大项、229个小项的市级行政审批事项流程逐一审核、优化,下放审批层级65项,取消行政收费2项,清理前置审批和中介服务事项50余项。结合群众办事需求,梳理镇(街)、村(居)两级代办、直办类服务项目144项,其中乡镇服务事项32项,街道服务事项28项;村服务事项51项,社区服务事项33项。按照“应进必进”的原则,将梳理出的公共服务事项全部进驻网上办事平台,群众不出家门就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在线办理公共服务事项。
 
       (二)坚持公开规范,让流程更明晰。对进驻的每个服务事项,统一制定清晰的运行流程图,全面公开事项办理的法定依据、实施对象、法定条件、申报材料、办理流程、收费标准、承诺时限、联系方式和申报材料的格式文本,做到简单明白、一目了然,确保权力运行每个环节都有程序规定,实现公共服务事项办理模块化、权力运行公开化、办理流程规范化。
 
       (三)坚持创新服务,让群众少跑腿。针对一些特殊审批事项,在社区服务站配备身份证识别仪、高拍仪、指纹采集器,解决办事身份确认问题,原来群众需要在行政服务中心扎堆办理的事项,现在只需到社区服务站就可以办结。同时,襄阳市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员的职能作用,为网格员配备专用手机,搭建全市统一的无线VPDN网络,开发社区公共服务专用手机APP软件,使网格员能够上门采集信息数据、摸排矛盾纠纷、提供相关服务。
 
        襄阳市大力推进“互联网+公共服务”,促进了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实现了公共权力透明化、公开化。通过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服务体系,实现服务范围“零盲区”;通过建立“掌上审批”、“手机服务平台”,实现服务办理“零距离”;通过建立无纸化、公开化的服务机制,实现为民服务“零收费”,由传统的群众办事求政府转变为政府向群众送服务,有效解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使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变得更加通畅,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升,获得感显著增强。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讯媒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