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变革海尔:不再追求成为跨国公司

  • 来源:it老记冀勇庆作者:冀勇庆
  • 2015-12-08
        在最近几年里,中国最知名的企业家张瑞敏却在做一件事:颠覆自己,颠覆海尔赖以成功的科层制组织结构。他将海尔拆分成小微联合体,海尔则变身为创业创新平台,他大规模地裁减中层管理者——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海尔的全职员工数量从8.6万减少到了6万,裁减了多达1万名中层经理。

       在张瑞敏的规划中,海尔不再追求成为跨国公司,因为笨拙的跨国公司更容易灭亡;海尔要成为能够灵活适应变化的互联网公司,虽然它目前仍然以制造业作为根本。
 
       说到底,张瑞敏是要干掉公司,让其通过互联网的方式重新组织起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是一场极具颠覆性的管理变革,即使是那些最激进的美国互联网公司也没能做到。
 
       那么,海尔能够做到吗?老冀觉得同样很难,除非张瑞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在颠覆过去商业模式的同时,海尔能够建立起新的商业模式吗?
 
       通过鼓励公司员工全员创业,而海尔则提供创业平台的方式,海尔将会完全摧毁自己过去的商业模式——它将不再靠卖硬件赚钱,而是通过投资于创新产品和服务来赚钱。问题是,这种新老交替能够在同一时间完成吗?我们虽然在几年前就看到了海尔的创业实践,但是直到目前为止,海尔还没能孵化出接替现有白电制造业的新业务。我们看到比较成熟的一些创业项目如雷神游戏笔记本、空气盒子等,仍是基于海尔过去在制造业方面的优势,仍然无法帮助海尔从制造业走向服务业。
 
       第二个问题:海尔人能否适应剧烈的组织变革,能否颠覆自己?
 
        根据张瑞敏的要求,海尔人自由组合成8人以下的小团队,直接对接外部市场创业。问题是,创业从来都只是少数人的游戏,能够成功的创业者寥若星辰。过去习惯于军事化管理、习惯于服从领导的海尔人,又有多少具备创业的素质。张瑞敏在接受外媒采访的时候,也谈到因为很多创业团队的经营不太成功,最后作为平台方的海尔只能断奶,而平台负责人为了保全这个项目,甚至只能从自己的腰包里掏出几十万元。在任何一家大公司当中,没有创业精神和创业头脑的平庸之辈永远都占据了大多数,让他们出来创业,不是自寻死路?
 
       第三个问题:海尔是否具备足够的资源,将一整套组织变革坚持下去?
 
       这个问题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回答。通过面向市场的小微创业,海尔内部必然组建海量的创业团队,资源缺乏的它们,首先还是需要海尔注入资金、渠道、人力等各种资源。按照张瑞敏的说法,海尔将成为这些创业项目的股东,问题是海尔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保证这些创业公司按照海尔画出来的道路走下去?恐怕很难。大部分的创业项目都会以失败告终,这是创业的客观规律,任何人都改变不了。而那些侥幸成功的项目,再走下去其实也没海尔什么事了——传统制造企业出身的海尔,在下一轮融资中很难拿出足够多的真金白银,结果往往是好的项目被BAT等资本实力更强、渠道能力也更强的互联网公司收割了。
 
       在老冀看来,张瑞敏其实是在从事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管理变革,他的理念足够超前,他给海尔规划的未来足够诱人,只是,目前的海尔似乎并不具备足够强大的管理基础,大部分海尔人直到现在也并没有完全接受他那睿智的思想。
 
       老冀至今还记得几年前去海尔采访时的情景:那天中午,老冀在海尔人的带领下去餐厅吃饭,当张敏瑞踱着步走进来的时候,原来笑声不断的餐厅顷刻鸦雀无声。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讯媒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