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汽车:谁有勇气把生命交给几行代码?

  • 来源:钛媒体
  • 2015-12-04
      “你钻进车里,去睡觉,醒来就是目的地”,这是奔驰概念车“luxury in motion”对无人驾驶的终极预想,它展现了一幅2030年之后未来城市中的生活场景。
 
       那时,道路上不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驾驶员,借助车身上装备的各种传感器和控制器,汽车已经可以实现完全自动驾驶。而人类得以从驾驶中解放出来,在前往目的地的途中你可以用这段时间来工作、娱乐,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所有其他操作都交给了车辆自己来完成。
 
       与这种美好场景相呼应的,是现实世界中汽车企业和科技公司对汽车无人驾驶技术的大力研发,毕竟代表着未来趋势的新技术,任何一家行业巨头都不想错过。
 
       这股狂热的浪潮中,既有像Google这样在大数据和计算机视觉等软件层面有着足够积累的互联网公司,也有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除此之外汽车制造商也纷纷在对传统汽车进行升级改造,如奔驰新一代S级、沃尔沃DriveMe都参与了进来,以期继续领跑整个行业。
 
       不容忽的传统汽车制造商——奔驰
 
       汽车行业是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产业,所谓的“无人驾驶”概念其实非常宽泛,它并非近一两年才开始兴起,而是一种追溯到几十年前汽车厂商就已经开始探索的新技术。
 
       以奔驰为例,这家传统车企对无人驾驶的研究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其中的几个标志性事件包括:1984年与卡耐基梅隆大学导航实验室的合作;1987年斥资8亿欧元,联合慕尼黑联邦国防军大学,制定“尤里卡普罗米修斯”项目,这句希腊语翻译成现代语大概就是探索未知世界的意思;1995年,一辆由慕尼黑大学设计的W140S以每小时185千米的速度,从德国慕尼黑自动驾驶到丹麦的哥本哈根,全程1678公里。
 
       豪华车作为汽车专家们施展才华的阵地,自然少不了对于这项技术的关注。最新一代的奔驰S级就配备了一套堪称强大的辅助驾驶系统,由近程和远程雷达、立体多功能摄像头、红外摄像头以及超声波传感器等组件协同作业完成。
 
       S级所拥有的“感知”能力可以观察前方500米的情况,对于行人、车辆、路况的识别也都靠它,即使是在夜间也能通过红外生成黑白图像。
 
       奔驰新一代S级的这套系统通过障碍物识别技术,可进行一系列微处理和概率算法对实时道路交通条件做出反应,在交通拥堵或者高速路巡航的条件下实现车辆的自主行驶,它的流畅程度几乎与人类驾驶不相上下。
 
       其次,沃尔沃也是较早提出自动驾驶概念的一家厂商,和其它公司的理念不同的是,沃尔沃并不仅仅关注技术和产品,而是企图建设一个基于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智能能交通环境解决方案。
 
       今年3月,沃尔沃大型公共自动驾驶路测项目“Drive Me”在中国高速道路上进行了测试,第一次把实际交通环境中的所有因素囊括了进来,也是目前自动驾驶测试中相关参与方最多、合作程度最深的项目之一,但由于在地图数据和驾驶习惯等因素还并未大规模应用到量产车型上。
 
       如果说早期的研究在技术上还不完善,沃尔沃的自动驾驶又存在很多局限,那么奔驰新款S级车型上配备的“部分”自动驾驶系统则会让你切身触摸到无人驾驶技术。
 
       互联网思维造车的典范——特斯拉
 
       诞生于硅谷的特斯拉将互联网思维应用在造车技术上,在无人驾驶的探索上可谓独树一帜。前不久,特斯拉CEO 埃隆马斯克亲临中国发布了自动驾驶系统7.0版本,该系统最大的亮点是激活了自动车道保持、自动变道和自动泊车三大功能。
 
       特斯拉的OTA空中升级可以让车主免费开“新车”,一夜之间全球4万辆ModelS都收到了推送,升级完成后就具备自动驾驶模式,仿佛让整个业界相信无人驾驶时代即将来临。
 
       无人驾驶按照发展层面通常被分为驾驶员辅助、半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四个阶段。实际上,特斯拉所强调的“高度自动驾驶”仍然是处在半自动驾驶与高度自动驾驶之间,要求手不能离开方向盘,距离真正的高度自动驾驶还有些差距。
 
       高度自动驾驶的实现需要依赖高精度地图、毫米波雷达、车道保持系统、激光测距系统、红外摄像头、立体视觉、车轮角度编码器等七方面关键技术的发展,而特斯拉的很大一部分技术来自博世、德尔福等供应商,这些技术早在奔驰、奥迪和宝马等的高端车型中有应用。
 
       以软件服务为核心的科技巨擎——谷歌
 
       将无人驾驶的概念带到普通消费者的视野,Google 在这点上功不可没。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更倾向完全、彻底和全自动,用手机操作两下,汽车就像小狗一样跑到你指定的位置,没有方向盘、没有加速踏板也没有刹车。
 
       谷歌的无人驾驶项目更像是IT巨头的豪赌。从商业化角度分析,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安装了大量的传感器和处理器,这些专门定制的传感器和处理器大部分都没有量产,若要推出面向消费者市场的无人驾驶汽车,生产制造过程中面临的难题较大,尽管谷歌在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算法等方面有着天然优势,但商业前景一直备受争议。
 
       另外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就是安全。今年7月,在加州山景城一个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谷歌一辆无人驾驶的雷克萨斯轿车被一辆汽车追尾,导致雷克萨斯轿车上的三名谷歌员工被送进医院,这是自上路测试以来发生的第14起事故,要知道谷歌无人驾驶汽车6年来行驶的总里程已达到了306万公里。
 
       尽管这个概率和传统汽车相比已经非常低了,但每次事故都能引起大家足够的关注,背后折射的其实就是安全问题。据统计,中国有95%的交通事故来自于司机的疏忽或酒驾,未来的无人驾驶就是要规避这些问题,因为这项技术诞生的初衷就是要让驾驶更安全。
 
       和谷歌相比,奔驰S级和特斯拉Model S这类车型代表选择了看起来相对容易的半自动驾驶技术,也就是说还是人类在驾驶,汽车只是接管部分驾驶操作,并且可以随时切换到人工驾驶模式,本质上是对目前自动巡航、避障刹车等技术的升级版。
 
       虽不比谷歌的无人驾驶自动化程度高,但由奔驰这样的传统车企来主导这件事情,多年的行业积累显然会让消费者在安全问题上更放心,至少对目前仅停留在实验阶段“无人驾驶”来说,还没有几个人有勇气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几行代码吧。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讯媒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