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
-
我国在埃博拉病毒糖蛋白致病效应的研究中获进展
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是目前已知的对人类最为致命的病毒之一,其致病机理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科研团队通过构建一系列腺病毒基因转移载体,系统地研究了埃博拉病毒包膜型糖蛋白在细胞以及小鼠模型中表
- 2017-10-14
- 分享到: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在国产民机上应用试飞取得成功
在山东东营胜利机场,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在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并制造的支线客机ARJ21-700飞机103架机上进行了测试试飞,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本次试验依托ARJ21-700平台,按照相关国际民航标准及中国民
- 2017-10-14
- 分享到:
-
中外学者发现一批宇宙大爆炸后约8亿年形成的古老星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俊贤教授领衔的中国、美国、智力研究团队近期探测到一批宇宙大爆炸后约8亿年的早期星系,为研究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与演化奠定了基础。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快报》日前发表了该成果。近期,中国
- 2017-10-14
- 分享到:
-
我国完成长征运载火箭发射252次 助力实现航天强国梦
日前,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表示,我国长征运载火箭至今发射252次,将344个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具备了将实用航天器送入各种空间轨道的能力。龙乐豪院士是在2017
- 2017-10-14
- 分享到:
-
首个针对中国地区古人类全基因组研究成果发布
古人类生活场景首个针对中国地区古人类的全基因组研究成果12日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发表,题目为四万年前亚洲人为欧亚早期人群结构提供新洞见。这项研究分析了距今四万年前出土于北京房山田园洞的一具男性个体的基
- 2017-10-14
- 分享到:
-
AI人才紧俏各行业高薪“抢人”
AI(人工智能)对于人类而言,究竟是福还是祸?激辩仍在继续,并愈演愈烈,早已从科技大佬之间的交锋,蔓延至街头巷尾,成为大众化的话题。然而不争的事实是,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不断渗透各行各业,AI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 2017-10-14
- 分享到:
-
中国发起全球微生物基因组测序计划
近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学术研讨会上,由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全球12个国家的微生物资源保藏中心共同发起的全球微生物模式菌株基因组和微生物组测序合作计划正
- 2017-10-13
- 分享到:
-
中关村人工智能抢占全球前沿技术制高点
我们是一支研发机器人深度神经芯片的科技团队,在中关村的政策扶持下获得了投资。地平线机器人CEO余凯说,地平线现在做的事情与美国同行相比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余凯曾在美国微软、德国西门子工作,是前百度深度学
- 2017-10-13
- 分享到:
-
我国学者研发出“柔性机器人” 可利用光照实现跳跃
采用新型纳米材料器件制成柔性机器人,利用光线照射可跳跃至自身高度5倍以上,并伴随空中翻滚动作。近期,合肥工业大学与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合作,模拟人类弹指动作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光驱动跳跃机
- 2017-10-13
- 分享到:
-
源自人体细胞的肠道成功移植给大鼠
通过在特制支架上构建再生器官,科学家成功向大鼠体内移植了源自人体细胞的、具有血管的肠移植物。英国《自然通讯》杂志近日发表了一项生物技术最新突破:美国科学家通过在特制支架上构建再生器官,成功向大鼠体内移
- 2017-10-13
- 分享到:
-
激光驱动液体流动新机理发现
仅通过光束,能否让宏观物体运动?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王志明教授团队与来自河南工程学院、休斯顿大学、哈佛大学等高校的合作者,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光流体学机理,并成功利用脉冲激光在纯水中驱动持续高速的
- 2017-10-13
- 分享到:
-
屡获国际大奖,中国超算领跑世界
砥砺奋进的五年科技成果第一届国产CPU并行应用挑战赛总决赛近日在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举行。清华大学教授、无锡中心主任杨广文说:我们利用国产处理器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先发优势,建立和培养基于国产处理器的良好
- 2017-10-13
- 分享到:
-
加点氮化钴,二氧化碳“变废为宝”
中国科技大学曾杰教授课题组,对钴基催化剂在二氧化碳加氢反应中的活性物相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将氮原子引入到钴催化剂中,构筑出氮化钴催化剂,通过原位机理研究发现,钴氮氢是该催化过程中真正的活性物相,是它
- 2017-10-13
- 分享到:
-
北斗将进入上亿消费终端:可用手机3秒完成定位,精准至1米
在城市高架桥开过车的司机肯定有过这样的体验:自己的车子还在高架桥上行驶,但手机导航却发生偏离,显示为高架桥下方的地面道路。这时候,要想恢复到正确的线路上,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有时候甚至需要重启导航应用
- 2017-10-12
- 分享到:
-
中科院等破解类星体宽线区之谜 黑洞质量测量精度有望大幅提高
日前,国际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类星体宽发射线区起源的研究成果。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带领的一个国际合作组攻关完成,合作组成员还有美国怀俄明大学
- 2017-10-12
- 分享到:
-
广州生物院解锁人胚胎干细胞命运转化的奥秘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潘光锦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以PRC2 specifies ectoderm lineages and maintains pluripotency in primed but not naive ESCs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
- 2017-10-12
- 分享到:
-
“中国天眼”发现6颗脉冲星
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出成果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发现了6颗新的脉冲星。这是我国天文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由此也开启了中国射电波段大科学装置系统产生原创发现的新时代。
- 2017-10-11
- 分享到:
-
西北研究院揭示青藏高原内陆近地面臭氧变化特征、原因及区域代表性
地表臭氧作为有毒污染物,也是第三大温室气体,其浓度及变化特征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地表臭氧的来源包括人为来源和自然来源。青藏高原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特征,成为大气环境过程与变化研究的天然实
- 2017-10-11
- 分享到:
-
【砥砺奋进的五年·科技成果】不用地膜,棉花也丰收
砥砺奋进的五年科技成果在新疆的中国工程院沙雅院士专家工作站试验田,50亩无膜棉试验田地里,一株株棉杆上挂满了白花花的棉朵,一派丰收的喜庆景象经专家现场考察和测产,该示范田亩结棉铃数达7万多个,平均产量365
- 2017-10-11
- 分享到:
-
中美团队开发无创血检高效诊断肝癌,有望运用于其他肿瘤诊疗
早期诊断对肝癌这种常见恶性肿瘤的治疗和预后非常关键。中美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10月9日在英国《自然材料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一种高效血检方法,能以无创形式快速有效诊断原发性肝癌。肝癌是成人最常
- 2017-10-10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