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创新力科技服务中心

技术服务

联系方式
  • 联系人:创新力
  • 电话:01070982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李华:开拓老国企的“新”时代
新闻中心
李华:开拓老国企的“新”时代
发布时间:2017-01-05        浏览次数:117        返回列表

 

李华:开拓老国企的“新”时代

 

文/图  记者 魏晓文

“长岭过去十年,在创新发展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实践。长岭面临着‘十三五’新形势下产能过剩等各方面严峻的挑战,长岭未来的发展不可能靠规模扩张这种外延的发展方式……”

李华在第六届长炼科技论坛落幕的脱稿讲话中,简单明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历经11年,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的长炼科技论坛,被誉为湖南石化行业有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作为中国石化集团长岭炼化公司(以下简称长岭炼化)的董事长、总经理,李华多年来几乎没有缺席过公司任何一场重要的科技创新集会与学术研讨。

在原油价格波动较大状况下,炼油装置如何在有限条件下做到长周期的稳定运行?

动态效益检测,评价运行是否处于优化状态?是否和静态的生产计划相吻合?

如何做好全厂氢气有效利用、减少全厂物料成本这个大课题?

李华随口抛出一个个问题,继而指出方向:我们要运用创新方法,要在实践当中去应用。石化企业在新常态下,应该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在新常态下开辟新天地!

这个观点,李在参加全国两会时,多次向采访的记者提及。

新常态

连续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李华的企业发展视野绝不是仅仅停留在长江南岸湘北驼鹤山下气势恢弘的十里油城。

2015年全年,长岭炼化累计加工原料油813.6万吨,上缴税金98.8亿元;10月,长岭炼化新一批1500吨二甲苯起运佐敦(中国),成功打开欧洲涂料生产企业的原料市场;11月,60万吨/年航煤FITS加氢装置通过航监委审查,标志着由中国石化长岭炼化开发、国内首创的FTIS加氢工艺在航煤生产中的成功应用;12月,长岭炼化渣油加氢装置原料泵能量回收设施运行监测记录显示,该设备改造后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甚至优于进口产品,成功实现了第一台内芯水平中开结构渣油加氢液力透平的国产化应用。

不过李华说,长岭炼化的压力很大。这个压力,是能源结构重大变化,产业结构需要调整的新常态下的压力。

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产业业态以及增长动力都已经今非昔比。中国经济基本面不仅发生了量的巨变,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用过去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用过去的思维思考中国经济既不准确,也不现实。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

那么,令李华焦虑的新常态究竟“新”在何处?

李华曾对专访的中新社记者分析:目前国内成品油消费增速已连续4年下降,车用燃气、电动汽车、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和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成品油需求增长空间将越来越小,能源供给多元化与石化产品需求增长放缓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同时产品结构规模化、同质化、低值化与消费结构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的矛盾将不断升级,“大路货”既没有利润空间,也不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差异化需求。

李华认为,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强化创新驱动将是企业坚定不移的选择,只有通过加快改革向创新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向创新要竞争力,才会有老国企新突破。

这不是李华面对“新常态”的破题,而是他的坚持!因为长岭炼化有着稳定的科技发展基因。

十年前,长岭炼化就大胆将企业科研机构改制重组为科技开发公司,以技术入股等形式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效,开发了新型醋酸酯等一批世界首创、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发展成为国家级示范平台。公司组织改制分流企业筹资组建公司,实施技术成果产业化,每年为改制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为长岭的稳定和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改制改革探索了新的发展方向,为中石化长岭炼化进一步深化改革积累了经验。

长岭炼化还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他们与石科院等科研单位历经10年共同开发,于2012年完成了HPPO的中试试验。2014年11月,长岭炼化建成国内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套工业示范装置。目前已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27项,我国由此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全掌握这一新兴化工技术的国家。

未雨绸缪,长岭炼化数十年坚持以科技驱动发展到今天的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成就有目共睹,但是一以贯之的创新工作面对新常态取得了新成绩,一些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也渐出水面。

新问题

近三年来,为了技术创新,长岭炼化邀请上百位院士、专家交流最前沿的科技理念和成果。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六百余项,企业科技人员撰写论文一千多篇,五百多名科技人员获得各种科技创新奖项,企业被评为全国“创新团队”。

面对成绩,李华的心底却丝毫不见轻松。

“既然是‘创新’,就表明我们研究的技术不成熟,不成熟则意味着风险”,李华的话语中有一丝无奈:“坚持技术创新,主要出于整体利益来考虑,如果是为了个人利益,如此大的风险,谁会干呢?”

创新的风险?

中国石化原科技开发部副主任徐惠的一段话似乎印证着李华的沉重:我们某个技术从研发到市场,它是需要在实验室出来,经过炼厂验证,才能推广。长炼在这个过程中,多次承担了技术放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间,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在它的生产任务之外,又额外增加了实验性的任务,而且任何一个科研项目,带来的变化是不确定性的。

而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担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大东的评价则更为透彻:长炼敢于采用新技术,并积极参与到新技术的开发过程中来,这个并不是每家企业都能做到的,因为它有风险。作为研究单位的应用技术开发在实验室阶段完成了还不行,必须要进行工业应用试验,不仅是工业放大的问题,还有长期运转的考核。长炼勇于承担这样的任务,这和它的领导高度重视技术进步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敢为人先”这四个字,让李华心中时常忐忑。

对于国企特别是对于拥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大型国企而言,更倾向于选择风险相对较低的成熟技术和成熟产品,特别是引进国外成熟技术组织大规模生产,而不是选择那些风险高、周期长、投资大的原始创新活动。因为创新从来都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一方面需要高投入,另一方面短期内不但不能获得相应回报,还可能面临失败。尤其是在法制不健全,专利保护不当的情况下,创新者“良币”往往被模仿者“劣币”所淘汰。

但李华和他所带领的长岭炼化恰恰相反,他以不计个人利益得失的心态,坚持在行业内对科技创新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

对于李华,能抛开自己的个人利益,却放不下团队的利益。

在长炼,科技人员意见受重视,地位受尊重。每年的劳模评选,必有科技工作者一席之地;各种疗养公休,科研人员总是优先照顾;薪酬调整,知识分子始终排名靠前。良好的创新氛围,培育出一支强盛的创新队伍。

如果说企业家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人格化代表,是创新活动的发起者和推动者,那这些科技人员,则成为创新的坚实拥趸。

李华一直认为,企业科技人员是创新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和实践者,其创新动力的强与弱直接影响到企业创新的实际效果。作为个体而言,企业科技人员既有获得个人报酬和职位升迁的动力,也有个人价值实现的精神需求。相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国企科技人员的个人报酬水平普遍较低,股权激励等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因此,科技人员自身的创新积极性受到很大限制。

早在2012年,李华获得湖南省岳阳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他就无偿捐出20万元奖金,倡导成立科技创新基金,用于奖励那些有创新成果的科技人员和开发团队。这个倡议得到大家的积极支持,个人和企业纷纷捐款参与其中。但是体制的桎梏,却使得这一笔原本单纯的奖励资金衍生出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

其实这不是长岭炼化、不是中国石化的个例,机制和体制与创新现状的不匹配,让大多数国企甚至一些非国企科技人员普遍处于尴尬境地。

国务院常务会议在2月17日确定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总理李克强表示,科技人员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是创造社会财富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应当是社会的中高收入群体。在基础研究收入保障机制外,还要创新收益分配机制,让科技人员以自己的发明创造合理合法富起来,激发他们持久的创新动力。

困惑李华的“新问题”或可在国家的新政策下得以解决,但创新之路不一定就此成为坦途,不过按照李华的思路,创新就是企业的生命,哪怕再多的误解与非议,都要坚持!

新概念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有一句话: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作为科技工作者,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加坚定创新驱动有效发展的信心。”这是李华在第六届长炼科技论坛落幕脱稿讲话中的结语。

在李华看来,新问题只是一时的困惑,他得用更多的激情,去思考更多新的课题:通过科技创新,一方面拉长产业链,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改造升级传统工艺,使生产成本更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更少,对环境的影响更小。

2007年,长岭炼化投入3000多万元,利用炼厂气中的丁烯,自主研发生产出在涂料、医药等领域应用广泛的醋酸异丙酯环保溶剂,产品年产值达15亿元。

2011年,长岭炼化800万吨炼油装置改扩建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在让长炼炼油规模大幅提升的同时,通过新技术、新设备、新催化剂的投入,使得企业主产品——汽柴油的硫、氨等杂质大幅下降。

2014年,中国石化长岭炼化与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共同开发的丙烯双氧水制环氧丙烷工业生产装置建成开工,这套设计年产能为10万吨,是国内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套。该装置建成投产后,长炼率先在环氧丙烷产品中全面实现清洁生产。

他们此前完成的管式液相(FITS)加氢技术被誉为“炼油行业革命性突破”,科技人员创造性引入陶瓷膜技术,油品在管道中流动时即可完成加氢提质,彻底改变了高温高压传统工艺导致的高能耗、高风险现状。

创新的力量喷薄而出。

在一个个项目的研发创新中,李华倡导成立了“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股份制架构企业——中创公司。通过设置技术股保证特色技术的保密安全,设置激励股捆绑经营者个人与公司两者的利益,设置现金股面向长岭地区改制分流单位筹集资金,这家股权多元的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建成投产以来,中创公司累计创造产值56.2亿元,实现净利润 5.06亿元,上交税金2.49 亿元,向股东分红2.47亿元。

“中创模式”的成功,打通了长岭地区产学研链条最为关键的一环。通过产学研结合,长炼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项,国家973项目1项,中国石化重大科技攻关项目8项,湖南省重大科技专项1项。沥青、醋酸酯等几大产业链条相继成形。

不断强化、优化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体制机制,支撑了长炼建设新机制、新规模、新产业、新和谐的步伐,企业从产品单一的炼厂 ,发展成涵盖炼油、化工两大领域,年产值超500亿元的地区产业集群。

随后,依托长炼炼油质量升级改扩建项目建设的长岭工业园开园。

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衍生一个链条,产业链形成一片产业群,产业群形成一个基地。

李华心中在构思一个新概念炼厂 ,虽然这个“新概念”没有像在业内知名的管理系统等多项创新项目一样申报获取国家专利,但它已经在李华的心底生根发芽,他要找到一根能够撬动传统炼化产业桎梏的杠杆。

“长岭的出路在哪里?”

“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有限资源的价值最大化,通过技术创新一点一滴把资源价值挤出来,不让其浪费掉,提升炼油水平,提高盈利能力。通过技术创新,让炼油过程更安全、更清洁、更环保,更高效。”

“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创新!”

在创新面前,李华依旧保持自己的强势心态,如果了解他的另一个身份: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如果了解他身后诸多的荣誉:“中国石化学术技术带头人”、 “湖南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等,或许,对他的坚持与付出,可以得到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