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真的不是一个桶变成四个桶那么简单

楼主 | 收藏 | 举报
发帖 回复
讯媒  浏览: 3970     回复: 0
2019-07-17 11:21

今天,《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行了。垃圾被分成了四大类,100多种垃圾,干的并不一定是干垃圾,湿的也并不一定是湿垃圾,你以为的可回收物也并不一定是可回收物。

有人说,垃圾分类不就是从一个桶分成了四个桶?!不过,要做好垃圾分类这件事,其实还真没这么简单!

垃圾分类原则是什么?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垃圾分成了四大类。湿垃圾:易腐的生物质废弃物。可回收物:适宜回收和可循环再利用的废弃物。有害垃圾:是指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零星废弃物。干垃圾:除这三种垃圾之外的其他垃圾。

把垃圾分成这四大类主要是依据两个原则:

1、来源。垃圾从哪来的就让它回到哪去。湿垃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厨余垃圾。厨余垃圾是从土地里面种植出来的,应该被单独拿出来,通过堆肥等生物处理方式重新回到土壤。而其他的几类干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大都是工业制造出来的。

2. 后期处理的需要。比如,可回收垃圾循环再利用,但是有毒有害垃圾需要单独处理,如果把它们混合处理,不仅会严重影响环境,还会污染可回收物,造成资源浪费。

上海垃圾分类的原则是全球通用的,但是不同的国家的具体分类种类不一样。

不但多了桶,还多了规矩

要想居民养成日常垃圾分类的习惯,进而使整个社会参与垃圾分类治理,不能仅仅只是建立在民众的自觉之上,而是要建立在社会约束和管理之上。

上海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实施垃圾分类治理条例的城市。《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撤掉小区里随处可见的垃圾桶,让居民定时定点投放垃圾。这一条对于控制垃圾收运的物力成本,实现垃圾减量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降低居民扔垃圾的便利性、提高居民扔垃圾的“成本”,倒逼居民形成垃圾分类和少扔垃圾的行为习惯,有助于从源头实现垃圾减量化,同时还能促进大家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中国垃圾处理:一边是精细回收,一边是粗放处理

一提起垃圾分类,我们会首先想到日本、德国或是其他国家,实际上,中国在某些垃圾的分类回收再利用方面并不亚于任何发达国家。

中国特有的“废品回收”行业,实际上就是对可回收物的分类,收废品的人会做非常精细的分类,比任何发达国家的分类还要精细,像塑料会细分到上百种,钢铁也能够被细分为十几种,可以说,在中国,这一部分垃圾的回收率几乎是全球最高的。

然而,中国现在非常欠缺的是垃圾干湿分类。厨余垃圾是中国垃圾组分里面占比非常高的垃圾,占到总垃圾比重50%左右,这部分垃圾也是造成填埋场、焚烧厂污染排放的重要原因。其实这部分垃圾是不应该烧也不应该填的,也是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垃圾分类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1、避免资源浪费。中国现有的垃圾处理方式包括填埋和焚烧,造成了填埋垃圾的土地浪费,焚烧过程投入资源的浪费,还会产生大量危害健康的有毒气体和灰尘。在所有垃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可以不需要填埋,也不需要焚烧的。如果我们不做垃圾分类,还是延续混合垃圾治理的话,那么我们整个社会对于资源的消耗是无限制的。

2. 遏制垃圾的产生,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一方面,通过垃圾分类,让可回收物再利用再使用,实现垃圾减量化。另一方面,实行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倒逼居民养成少制造垃圾以及物品资源再利用再使用的好习惯。

3. 环境保护的需求

如果延续中国现有的垃圾处理方式,对环境的污染是我们难以承受的。比方说, 2000年以后中国垃圾焚烧处理增多,在没有分类直接焚烧的情况下,如何监测、控制产生的二次污染(如二氧化硫、二恶英等),也是一个日益严峻的挑战。

他山之石 外国的垃圾是怎么分类处理的?

1.美国。不同的州有不同的规定。中部的大部分州会把垃圾分成可回收物和垃圾,会把可以回收再利用的部分分出来;但是在沿海的州,比方加州、华盛顿州,以及奥瑞冈州分成三大类,可堆肥,可回收和垃圾,有毒有害的垃圾要求市民放到指定的垃圾处理点。

2.欧洲。会加强垃圾分类后的分选。首先把所有的可回收物分成一类,然后再用机械分旋加人工分拣的方式,再进行二次分选。把可回收的东西,分成玻璃、塑料、易拉罐等。而塑料又会细分为1号塑料、2号塑料之类。

欧盟在2000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制定废弃物的防治原则,首先是遏制垃圾的产生,产生后的垃圾会考虑再使用,其次是分类循环再利用最后一步才是焚烧。在焚烧之前还会做一些基础分类。在焚烧过程中,瑞士等国家还能实行连续采样,对排放物进行连续监测。

垃圾分类需要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

垃圾桶能解决垃圾分类的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对垃圾分类、投放行为的约束才能解决问题!

垃圾分类治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不是对垃圾收运细枝末节的修改,而是从管理者、执行者到每个家庭对垃圾分类意识和行为的改变过程,是整个社会对垃圾问题广泛参与的过程。

前端民众垃圾分类行为的改变,还需要政府建立持续的考核体系,如果没有约束,缺少公共事务治理和管理艺术,只是一味的谈自觉,那就不可能建好一个垃圾分类治理体系。

我们国家的垃圾分类治理体系刚刚起步,希望上海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20210376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