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改变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台风

楼主 | 收藏 | 举报
发帖 回复
讯媒  圈主  浏览: 357     回复: 0
2016-10-27 10:56
 哥伦布遭遇的是一场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一种全球性的天气现象。西太平洋的亚洲人称呼它为台风,大西洋岸的美洲人称它为飓风。这一天气猛兽带着屠城灭国的威力,在亚洲和美洲的海岸神出鬼没,留下一部充满灭绝气息的破坏史。

1. 来自热带的风

热带气旋形成于热带温暖的洋面上。空气绕着低压中心旋转上升,直到对流层顶端。这些空气大多沿着对流层顶流出气旋区域,只有一小部分在气旋中心下沉,造成一个晴朗平静的风眼。风眼四周是上升运动最强烈的地方。上升的空气中,水汽遇冷凝结,形成厚厚的云墙。云雨带沿着螺旋线向四周扩张,可以一直延伸到五六百公里之外。

台风的结构

台风的结构

热带气旋都伴随着强风,强风又能在海面上鼓起滔天海浪。归根结底,支持台风的强大能量来自于热带洋面的暖湿空气。暖湿空气密度小,可以凭借浮力上升。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可以进一步加热空气,提高浮力。一次热带气旋可以大量的消耗低层暖湿空气。此外,热带气旋还能搅动表层海水,导致下层寒冷的海水上涌,冷却海温。太阳辐射会再次温暖表层海水,并蒸腾出水汽,为下一次热带气旋创造条件。

突然改变的路径

突然改变的路径

由于热带气旋的复杂机制,预报热带气旋的强度依然气象员的噩梦,而热带气旋的路径就更难预报了。总的来说,热带气旋会沿着周围的风向移动,而且在地球自转的作用下偏向西北(北半球,南半球的热带气旋偏向西南),逐渐向中纬度进犯。但热带气旋本身会改变周围风场,让它的移动路径变得捉摸不定。有时,眼看着西北向移动的台风会来一个90度大转向,向东北逼进。而地上的人们,就只能几家欢喜几家愁了。

2. 铁飓无情

从古至今,热带气旋都是海军的噩梦。

1274年,大元皇帝忽必烈刚刚夺取了襄阳。宋蒙博弈的关键棋子落下。南宋的门户大开,再难以阻挡蒙古人的铁骑。忽必烈坐在大都新落成的宫阙中,享受着万国来朝的威风。然而忽必烈派往东方的日本的信使却遭到冷遇。不降则杀,这是蒙古人的传统,哪怕是海外的日本列岛。忽必烈的水军早已在襄阳之战中锻炼成熟。附庸高丽既熟悉海船的建造,也晓得对马海峡的水路。蒙古人、汉人和高丽人组成了一支四万人的联合部队,准备踏平张狂的岛国。

大军在福冈附近的海湾顺利登录。日本武士被蒙古骑兵冲得七零八散,无法建立有效得防御。到了傍晚时分,天空下起了雨。冲杀了一天的蒙古骑兵撤回船上,等着明日再战。一夜风雨中,日本武士们战战兢兢的躲在城堡里,等待毁灭的降临。但第二天早上,前往海滩的探子看到洒满海面的木屑和尸体。前一夜台风经过海湾。蒙古船被风浪推动,撞上岸边悬崖。蒙古军队损失了一万三千多人,大多是掉入海中溺死。

描绘神风的画

描绘神风的画

五年后,蒙古再次卷土重来,纠集了两支大军,总数达到十四万。根据上次侵日的教训,大军在台风季之前出发。但由于航程延误,两军会合时已是六月。早有准备的日本人在工事后面支撑了六周,直到台风又一次来袭。持续了一两天的台风摧毁了蒙古人的大部分船只,侵日计划破产。台风两次拯救日本,被日本人尊为“神风”。蒙古人再没能出征日本,日本人却一直在戒备可能的蒙古入侵。镰仓幕府沿着海岸建立大量的防御工事,最终财政崩溃,成为日本战国的序幕。

蒙古的船只确实难以抵御台风,但现代舰队也好不到哪里去。1944年12月,二战已经临近尾声。墨索里尼被意大利国王罢免,躲到意大利北部。盟军成功登录诺曼底,把坦克开进巴黎。苏联发动巴格拉季昂行动,把战线推向华沙。此时,美军第三舰队正准备进攻菲律宾的主岛吕宋岛。带队的是美国海军上将——外号“蛮牛”的哈尔西。他收到夏威夷发来的一封含混不清的电报:一个热带风暴正在形成,并有可能向西北方向移动。

随船的气象学家推测热带风暴并不强。船上的仪器却在讲着无人收听的真相。旗舰新泽西号上的气压计骤降。船上的雷达直接在屏幕上显示了一个台风眼。然而,第三舰队的雷达员们只顾着提防可能出现的神风特攻队,把屏幕上的云雨当作烦人的干扰。更何况,雷达是刚开始使用的新科技,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它监测气象的功能。直到阴雨密布,风浪翻滚,哈尔西才终于醒悟:一场强台风包围了舰队。

台风的雷达图

台风的雷达图

已经没有时间躲避,船只只能各自求生。军舰像脆弱的秧苗,被吹得东倒西歪。二十米高风浪像一座座山丘,向舰船压来。舰船摇晃的角度超过七十度。油料泄漏,四处起火。海水灌入船舱,浇灭引擎,也让通讯设备失灵。浓烟弥漫船舱,让船员几乎窒息。就算逃出船舱,油桶、铁缆、炮弹、坦克在倾斜的甲板上横冲直撞,一百多公里每小时的强风直接把人吹下海。三艘驱逐舰最终沉入海底,搭载的831名船员中只有74人艰难生还。这场台风造成的损失超过了常规的军事行动,第三舰队失去了战斗能力,不得不暂时撤退。

倾斜的船身

倾斜的船身

但这一次,台风没能挽救日本人。一年后,哈尔西上将的新旗舰“密苏里号”上,日本最终投降。

3. 命运转移

热带气旋也肆无忌惮的拨动兴废的轮盘。

1780,北美殖民地正与宗主国英国激战。这场独立战争将塑造出一个独立自由的美利坚。然而,战争中的北美民众感受不到丝毫的伟大。英国海军的封锁让商品出口变得困难。北美的经济遭遇毁灭性的打击。与此同时,加勒比海的经济正繁荣。加勒比海岛适合甘蔗的种植。非洲运来的黑奴为甘蔗园提供了便宜的劳力。西班牙人、英国人和法国人争着把蔗糖运回欧洲,赚取丰厚的利润。在蔗糖经济的刺激下,海岛聚集着航海家、商人和奴隶贩子,人手一杯朗姆酒,幸灾乐祸的谈论着北美的战事。

和平的氛围中,飓风到来。温暖的加勒比海素来是飓风的温床,岛民们早已习惯了。每当飓风来临,船只都会归港。人们封好门窗,躲在屋子里等飓风过境。但十月接连发生了三场飓风,强度都超出了人们的想像。第一场飓风卷起六米高的风暴潮,冲上牙买加海岸,破坏了岛上的大部分建筑和甘蔗田。仅仅一周之后,第二场飓风造访加勒比海,扫过人口密集的海地、多米尼加和波多黎各,带走了22,000条人命。月底的第三场飓风沿着偏西的路径移动,早前幸免的西加勒比海地区最终沦陷。

三场飓风的路径

三场飓风的路径

加勒比海的甘蔗经济几乎被完全摧毁。城镇被夷为平地,道路完全被冲毁。尸体泡在水中,引发横行的疫病。英国、荷兰以及西班牙的商船在风暴中一队队的失踪。驻扎在加勒比海的英国海军同样损失惨重,再难以完成封锁北美海岸线的任务。加勒比的欧洲人焦急的寻找任何一只返航船,想要逃离危险的加勒比海。整个地区的人口骤降,再难以恢复元气。更要命的是,幸存者讲述飓风中的可怕经历,通过报纸造成了强大的影响。加勒比海从此成为危险的代名词。原本计划移民加勒比海的欧洲人改道前往北美。1780年的飓风,就这样决定了加勒比海殖民地的命运。

到了1900年,飓风再次决定了两座城市的命运。加尔维斯敦城与休斯顿城正在竞争德州领头羊的地位。这年八月,加勒比海上的飓风向西北方向移动,靠近加尔维斯敦。人为的误判让这场飓风演变成大灾难。当地人自信的认为,建在浅滩上的加尔维斯敦不会受到飓风影响。联邦气象局给了当地人另一颗定心丸。气象局的官员认为这场飓风将在数千公里外的东海岸登录,所以迟迟没有给加尔维斯敦发出警报。直到飓风要登录时,气象局长依然在犹豫,担心飓风警报会影响本地的商业。

模拟的浪高

模拟的浪高

讽刺的是,海水温暖的浅滩正好补充了飓风的能量。在加尔维斯敦登录的飓风忽然增强,时速达到每小时一百多公里。飓风的低压中心吸高了海面,海风进一步鼓起巨大的海浪。潮水涌入城市,冲毁了木制房屋。全城人泡在五六米深的水里,抓住水上的木板艰难求生。潮水退去时,全城的3600百座建筑已经成为平地。许多尸体泡在水中,早已腐烂,只能尽快焚烧。由于通讯系统瘫痪,幸存者只能步行到休斯顿求助。休斯顿人听说加尔维斯敦死了五百人,总觉得这个数字太过夸张。他们赶到加尔维斯敦,清点出至少八千具尸体。

飓风后的加尔维斯顿

飓风后的加尔维斯顿

从此,加尔维斯敦再难与休斯顿争锋,成为了墨西哥湾一个不起眼的小城。

4. 蝴蝶翅膀

蝴蝶的振翅可以引起一场风暴,一场热带气旋也能带来的政治风暴。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武士阶级无法融入新的经济体制,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日本政府积极筹划海外扩张,以便转移国内矛盾。日本人最初的目标是韩国,但征韩耗资太过巨大,维新政府还无力承担。武士们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台湾。由于清朝的海禁政策,台湾岛人口稀少,商贸凋敝。清廷在台湾的统治也相当稀薄,只是直接控制了西北部的小部分地区。台湾中部山区的原住民一直处于无政府的部落状态。原住民猎人头的出草习俗,让汉人避之不及。

侵台日军与向导

侵台日军与向导

武士们热烈的讨论着征台的策略,政府却不得不小心。日本国内的局势相当动荡。如果贸然征台,招来清朝的报复,旧幕府的势力可能会借机复辟。日本需要试探清廷的实力。

1871年10月,一艘琉球客船遭遇台风,漂流到台湾。幸存者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遇上原住民,54人惨遭出草。日本早把琉球划入自己的版图,借机向清廷交涉。清朝用外交辞令推脱,称原住民不归自己管。日本人正好拿住清廷的话柄,称台湾南部是“无主番界”,派兵征台。等到李鸿章调集淮军入台时,日军已经扫荡半个台湾,摸清了清廷的虚实。受热病困扰的日本人借机讲和。这场小规模的摩擦,成为未来中日对垒的起点。

热带气旋给巴基斯坦带来了更大的政治动荡。1947年,英国撤出印度。英国人按照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区分,把原来的统治区域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部分。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英国硬塞给巴基斯坦东西两块分离的土地。西巴基斯坦位于印度河流域,东巴基斯坦则包括了恒河的下游。这样的领土设计让印巴双方都受罪。印度陷入巴基斯坦的东西包夹,每天提心吊胆。巴基斯坦的总理打飞的往返自己的两块国土不说,还要应对东西巴基斯坦越来越浓厚的对立情绪。

1970年,东西巴基斯坦的对立达到顶峰。西巴基斯坦的军政府与东巴基斯坦的分离主义政党纠缠不休。正当此时,一个热带气旋在印度洋面上形成,并北移到孟加拉湾。热带气旋登陆东巴基斯坦时,风速达到了200多公里。风浪与潮汐叠加,冲向地势平坦的恒河三角洲。东巴基斯坦四分之一的国土被海水淹没。被淹没的土地同时也是重要的农业区,人口相当密集。遇难人数在30万到50万之间,是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难之一。气旋过后,东巴基斯坦的农耕、养殖和渔业损失殆尽。风暴过后,灾民只能靠救济粮度日。残骸和动物尸体长时间跑在水中,随时可能酝酿大瘟疫。

东巴基斯坦的女学生

东巴基斯坦的女学生

与反应迅速的国际援助相比,西巴基斯坦的中央政府几乎什么也没做。中央政府迟缓的动作遭到东巴基斯坦政党的猛烈批评。灾难激起民众的愤慨。在下一个月的大选中,东巴基斯坦政党赢得全面性的胜利。当军政府再次阻挠东巴基斯坦出身的总理上任时,一场战争爆发了。被东西巴基斯坦长期威胁的印度立即把握到机会,出兵支持东巴基斯坦的民兵,打败了西巴基斯坦的武装。气旋过后的四个月,东巴基斯坦宣布脱离巴基斯坦,成为独立的孟加拉国。

南亚的政治格局虽然改变,却依然无法挽回损失。灾后重建持续了十年,孟加拉人才逐渐从风灾的阴影中走出来。

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的有一句总结热带气旋的话:

“不止一次,社会不得不向风低头。历史充满了国家和帝国的船骸。飓风来袭的时候,传统、法律、宗教都统统失效。”

就是这么任性。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2021037681号